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雷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293页(1382字)

①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雷矢,雷实,竹苓,竹林子,木连子。

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Polyporus mylittae Cook.et Mass.的菌核。菌核体通常为不规则的坚硬块状,歪球形或歪卵形,直径0.8~2.5厘米,罕达4厘米,表面黑棕色。

多寄生于病竹根部。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甘肃等地。

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干燥的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圆块状,大小不等,直径1~2厘米。

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体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

质坚硬而重,不易破裂;击开后断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黄色,呈颗粒状或粉质。质紧密者为半透明状,可见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交错成纹理。

气无,味淡,嚼之初有颗粒样感觉,微带粘液性,久嚼则溶化而无残渣。以个大,饱满,质坚,外紫褐色,内白色,无泥沙者为佳。主产四川等地。

味苦,性寒,有小毒。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入胃,大肠经。消积,杀虫。治虫积腹痛,疳疾,风痫。

《神农本草经》:“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名医别录》:“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白虫,寸白自出不止。”内服:煎汤,6~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粉末扑或煎水洗。

有虫积而脾胃虚寒者慎用。《名医别录》:“久服令人阴痿。赤者杀人。”下寸白虫:雷丸一味,水浸软去皮,切焙干为末,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许,便以一钱匕药,稀粥调1.5克服之(《经验前方》)。

现代临床用之治疗绦虫病,取雷丸制成粉剂,每次20克,以凉开水加糖少许调服。每日3次,连服3日。第4天服硫酸镁15~20克(不服亦可)。治疗钩虫病,取雷丸研成极细末,加适量乳糖或葡萄糖粉用开水调服。

成人每剂60克,1次顿服或3次分服(体弱者可分2~3日服完),隔几天再服1剂。

治疗蛲虫病,取雷丸3克,大黄9克,二丑9克,共研细末混匀,晨起空腹时用冷开水1次送服。

小儿可按年龄递减。含水分6.5%,灰分4,0%,醚浸出物0.6%,醇浸出物22%。

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称雷丸素,含量约3%,为驱绦虫有效成分,加热失效。此酶在pH8溶液中作用最强,酸性溶液中无效,0.06微克在10毫升弱碱性(pH8)溶液中即有分解蛋白质作用。将未用药自然排出的绦虫节片置于37℃的5%~30%雷丸浸出液中,快者在2小时40分钟,慢者在9小时后均致死亡,但放在生理盐水中可以生存40~62小时,放在蒸馏水中亦可生存24~30小时。

雷丸对人感染有钩及无钩绦虫,犬绦虫均有驱虫作用。

把服用雷丸后排出的虫体,放在微温生理盐水中,大多数是不会活动的,其细节部被破坏的程度最为显着,因此雷丸的驱绦虫作用不是麻痹虫体,而是由于雷丸中的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致虫节破坏所致。体外试验对蛔虫有效,但对蛔虫感染者无效。10%的雷丸煎剂,药液与培养基成1∶1的浓度,5分钟后大部分虫体颗粒变形,个别虫体仍有活动。②方名。

本草纲目》卷17引《孙天仁集效方》。

草乌头、川乌头、两头尖各3钱,硫黄、麝香、丁香各1钱,木鳖子5个,为末,以熟蕲艾揉软,合成一处,用草纸包裹,烧熏痛处。追风散寒,行气止痛。治瘫痪顽风,骨节疼痛,下元虚冷,痔漏下血。

雷丸药材

上一篇:雷大升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