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解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345页(1321字)

儿科病证名。

指囟门不能应期闭合,而反见宽大,头缝开解,头颅日见增大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卷48《小儿杂病诸候·解颅候》:“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胎儿出生后,各颅骨间的骨缝及囟门均未接合,其中侧囟门可在出生时或生后数天内闭合,而后囟门及前囟门,则分别于3个月及18个月之内闭合,各颅骨缝一般亦在3~4个月内渐合,囟门的闭合过程,可作为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依据。若胎元禀赋不足,肾气亏损,不能主骨生髓,以致颅囟逾期不合,颅骨缝裂开,头颅增大;或大病之后,肾阴耗损,水不胜火,火气上炎,蒸灼脑髓,髓热则颅缝开解,囟门宽大而成解颅;亦有后天失调,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饮邪上犯,停聚颅内,导致颅缝开解者;也可因外感风热,热毒炽盛,挟肝火或痰热上冲于脑,以致邪热内壅,阻塞窍络,腑气不能下行,气机郁结,水液停聚,发为解颅。

肾气亏损证可见面色白,神志呆钝,囟门宽裂,颅缝开解,头颅日见增大,头皮光急,青筋浮露,目无神采,白晴显露,目珠下垂,呈“落日状”,身体瘦弱,发育落后,舌淡苔少,脉沉细而弱。或见五心烦热,口干,舌尖红无苔,脉细数。

治宜补肾益髓,方用补肾地黄丸。若见神烦不安,手足心热,筋惕肉瞤,时或瘈疭,口干舌红者为肾虚肝亢证,治宜益肾利水,平肝熄风;方用知柏地黄汤合三甲复脉汤。

脾虚水泛证可见面色白,白睛多而目无神采,头缝裂开不合,头皮光亮,叩之呈破壶音,肢体消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神情呆滞,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缓弱。

治宜健脾祛湿,通阳利水,方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热毒壅滞证可见颅缝合而复开,按之浮软,头皮光急,紫筋暴露怒张,两目下垂,头痛口干,发热气促,面赤唇红,小便短赤,大便干涩,舌赤苔黄,脉数,或见两目斜视,四肢痉挛。治宜清热泻火,开结通络,方用犀地清络饮,兼服化毒丹。

此外,配合以下外敷疗法:①封囟散,以胆汁调匀,摊在绯绢帛上,或用凡士林调成软膏,涂于纱布垫上,依囟门大小剪贴,每日1换。②加味封囟散,柏子仁120克,天南星,防风、白芷、羌活各30克,共研细末,每用60克,以猪胆汁调匀,摊纱布上,按颅裂部位外敷,外以纱布包扎,干则润以淡醋,3日1换。③皂角膏,皂角1500克,艾叶60克,麝香0.9~1.5克,选择胖大无虫蛀的皂角,去籽研碎,和艾叶共放锅内,加水7500毫升,武火煎煮2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液加热浓缩,不断搅拌,当药液表面起大花时,要不断用小铁铲铲动药液和铁锅的接触面,以免粘稠的药液在锅上粘连过多,浓缩至用筷子蘸药液扯出3~5寸长的粘条时,将锅离火,稍冷后,放入麝香,搅拌均匀装入瓷质容器内备用。用时将患儿的头发剃去洗净,将皂角膏均匀地涂敷于整个头部,颅缝和前囟涂药稍后些,用白布将整个头部包扎严密,再用胶布固定,每两个月更换膏药1次,共用3~5次,膏药涂后,患儿可有哭啼不安,但一般不需处理,1周后小便增多,3周后可见疗效。

也可配合针灸疗法,主穴百会透四神聪,风府透哑门,风池透大杼、大椎。备穴:三焦俞透肾俞,水分透中极,足三里透阴陵,阴陵透阳陵,三阴交透复溜。

以上穴位可根据病情,分组轮换。

上一篇:解烦法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