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386页(944字)
中药名。
见《唐本草》。别名:榧实,玉山果,赤果,玉榧,彼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Torreya grandis Fort.的种子。常绿乔木,种子核果状、矩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3厘米,先端有小短尖,红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
生长于山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10~11月间种子成熟时采摘,除去肉质外皮,取出种子,晒干。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表面淡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有一椭圆形的疤痕,色较淡,在其两侧各有一个小突起,另一端稍尖,外壳质硬脆,破开后内面红棕色,有麻纹。
种仁卵圆形,皱而坚实,表面有灰棕色皱缩的薄膜,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香,味微甘。
以个大,壳薄、种仁黄白色、不泛油、不破碎者为佳。炮制:榧子:拣净杂质,或去壳取仁,用时捣碎。炒榧子:将净仁微炒至外表褐黑,内仁黄黑,发出焦香味为度。
或用砂拌炒至熟透,内呈黄色,外具焦斑,取出,筛去砂,放冷。味甘,性平。入肺、胃、大肠经。
杀虫,消积,润燥。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燥咳,便秘,痔疮。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本品反绿豆。①治寸白虫:榧子日食7颗,满7日(《食疗本草》)。
②治白虫:榧子100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尽佳,不能者,但啖50枚亦得,经宿虫消自下(《救急方》)。③治十二指肠虫、蛔虫、蛲虫等:榧子(切碎)30克,使君子仁(切细)30克,大蒜瓣(切细)30克。水煎去滓,1日3次,食前空腹时服(《现代实用中药》)。
④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饼2~3个,以榧子为末,白汤服3克,日3服(《圣济总录》)。现代临床运用①治疗钩虫病:每日吃榧子90~150克,直至确认大便中虫卵消失为止。本品如配合使君子肉、蒜瓣煎服,则疗效更佳。②治疗丝虫病:取榧子肉150克,头发灰(血余炭)30克,研末混合调蜜搓成150丸。
日服3次,每次2丸,以4天为一疗程。初步认为本品对杀灭微丝蚴有一定作用。
成分:种子含脂肪油,中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甘油酯、甾醇。又含草酸、葡萄糖、多糖、挥发油、鞣质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榧子浸膏在试管内对猪蛔、蚯蚓无作用,有谓能驱除猫绦虫。日本产榧子,含生物碱,对子宫有收缩作用,民间用以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