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橄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483页(1569字)

中药名。

见《日华子本草》。别名:青果,青子,白榄。

为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 album(Lour.)Raeusch.的果实。

常绿乔木,高10米以上。

树皮淡灰色,平滑;幼芽,新生枝,叶柄及叶轴均被极短的柔毛,有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 30厘米;小叶11~15片,对生,矩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全缘,秃净,网脉两面均明显,下面网脉上有小窝点,略粗糙。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与叶等长或略短;萼杯状,通常3裂,很少5裂;花瓣3~5枚,白色,芳香,长约为萼之2倍;雄蕊6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核果卵形,长约3厘米,初时黄绿色,后变黄白色,有皱纹。

硬核内有种子1~3颗。花期5~7月。果期8~10月。分布广东等地。

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或阴干,或用盐水浸渍后晒干。鲜橄榄呈梭形,两端钝圆,或渐尖,长可达3~4厘米,粗约1.5~2厘米。外表碧绿或黄绿色,时日较久者呈乌黄色,平滑,微带光泽。顶端有细小黑色的突起,基部有果柄痕迹。

果肉颇厚实,内面黄白而多汁液。果核呈梭形,棕褐色,有6条棱线;质坚硬不易碎。

核的1.干青果2.青果肉横切面可见3个孔洞,其中各有1粒细长梭形的种子。种皮红棕色,种仁白色,油润,有香气,无臭,味涩微酸,嚼之有回甜,以个大,肉厚,色青绿者为佳。

干橄榄外形同上,外表棕褐色或紫棕色,质坚韧,可与果核分离,内核性状与鲜果无异。味甜,酸涩味较差。以个大,肉厚,色灰绿,无乌黑斑者为佳。产广东等地。

味甘涩酸,性平。入肺、胃经。

清肺,利咽,生津,解毒。治咽喉肿痛,烦渴,咳嗽吐血,菌痢,癫痫,解河豚毒及酒毒。

内服:煎汤,4.5~9克。烧存性研末、捣汁或熬膏。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①治酒伤昏闷:橄榄肉10个,煎汤饮(《本草汇言》)。

②治心痛,胃脘痛:盐腌咸(橄)榄去核,以鲜明人中黄入满,用纸及泥包好煅透,滚水调下(《本草求原》)。③治肠风下血:橄榄烧灰(存性)研末,每服6克,米饮调下(《本草求真》)。④治河豚鳖诸毒,诸鱼骨哽:橄榄捣汁或煎浓汤饮。无橄榄以核研末或磨汁服(《随息居饮食谱》)。

⑤治唇裂生疮:橄榄炒研,脂和涂之((《本草纲目》)。⑥治牙齿风疳:用橄榄烧研,入麝香少许贴之(《太平圣惠方》)。⑦治下部疳疮:橄榄,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或加儿茶等分(《乾坤生意》)。现代临床用之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取鲜橄榄连核100克,加水200毫升,放入砂锅内用文火煎2~3小时,便成100毫升,过滤。

成人日服3~4次,每次25~30毫升,连续服至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每日1~2次后停药。一般疗程为5天。

取大便性状未见改善,培养阳性者,则取煎液50毫升。加水50毫升行保留灌肠,每日1~2次,连续3天。治疗皮肤病,用橄榄煎液湿敷治疗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有收敛,消炎及减少渗出的作用。阴囊溃疡,女阴溃疡及重型多型渗出性红斑,用药后溃疡面即迅速停止渗液,黄色分泌物减少,伤口疼痛减轻,肉芽生长,伤口很快愈合;对湿疹皮炎亦有停止渗液的作用。取生橄榄1000克捣烂,加水1000毫升,用文火煎成药液1000毫升,静置半小时,去渣。用纱布浸药液湿敷,每日3次。

对溃疡早期以冷敷较好,至炎症移定后可以改用热敷(溶液温度约40~50℃);湿敷后创面盖以凡士林纱布。对湿疹皮炎,同时配合抗过敏药,维生素C及外用锌氧油等。

果实含蛋白质1.2%,脂肪1.09%,碳水化合物12%,钙0.204%,磷0.046%,铁0.0014%,维生素0.02%,种子挥发油7%~8%,以及香树脂醇等。

橄榄 1.花枝 2.果枝 3.花及其纵剖面

干橄榄药材

上一篇:樟脑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