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麝香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633页(1044字)

中药名。

见《中国药植图鉴》。别名:百里香。为唇形科植物麝香草Thymus vulgaris L.的全草。灌木状常绿草本。

茎坚硬直立,四棱形,高18~30厘米,多分枝。叶无柄,对生,线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9~12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尖,叶缘稍反卷,全缘,基部广楔形,上面具短茸毛,并密生腺点。

枝梢疏生轮伞花序;花萼表面有短柔毛及腺点,绿色,下唇2裂成针刺状,上唇3裂,裂片较下唇裂片为短;花冠粉红色,比花萼稍长,上唇直立,油腺明显,有樟脑香味,雄蕊2强,超出花冠,花药红色,雌蕊柱头2裂,红色。小坚果棕褐色。

花期5~6月。

原产地中海沿岸;我国有栽培。

5~6月采收。镇咳。

尤对百日咳有效。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喉炎。又为皮肤刺激药,防腐性洗涤药。

内服:煎汤,3~6克。

盛花期的全草含挥发油0.8%~1.2%。挥发油中含百里香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L-α-蒎烯、γ-松油烯、α-松油醇、L-脑、石竹烯、芳樟醇、乙酸芳樟醇酯、乙酸龙脑酯、2-甲基-6-亚甲基庚二烯-2,7-醇及其乙酸酯。另有谓不同之品种其挥发油的单萜成分不同,可分别为牻儿醇、芳樟醇、α-松油醇、香荆芥酚、百里香酚或侧柏醇-4及松油醇-4。全草尚含:皂甙、果酸、齐墩果酸、咖啡酸、绿原酸、喹啉-4-羧酸,少量黄酮类化合物如木犀草素-7-β-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二葡萄糖甙等。

药理实验表明①抗菌作用:挥发油,特别是麝香草脑有防腐、消毒作用,可用于口腔、咽喉果灭菌。

麝香草脑作用性质与酚类似,而作用更强,但遇有机物则效力大减,水中溶解度亦远较酚为差。开花季节茎、叶乙醇或生理盐水的提取物效果较好。挥发油的蒸汽亦有良好功效。

1%麝香草脑的醇溶液或2%粉撒布可用于皮肤癣菌病。②驱虫作用:麝香草脑对钩虫、鞭虫有麻痹作用,但因毒性较大,已为其他更好的驱虫剂所取代。尚可用于治疗球虫病。③对呼吸道的作用:叶有祛痰作用。

其提取物能增进支气管粘膜的分泌,麝香草脑、香荆芥酚能促进纤毛运动,并以原形自肺排出,故有杀菌作用。④麝香草脑在肠胃道可迅速完全吸收;油、酒可促其吸收。

半数在体内破坏,其余部分与硫酸根或葡萄糖醛酸相结合而由尿排出。其毒性及酚的1/4。口服1克不致引起中毒症状,量大则可致眩晕、上腹剧痛、兴奋、恶心及呕吐、虚弱、流涎流汗,发绀、体温降低、脉细速、呼吸慢乃至昏迷。

⑤提取物对离体大子宫有兴奋作用,此作用不能被阿托品拮抗。对家静脉注射,可降低血磷,升高血糖。

上一篇:麝香壳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