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杜仲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9页(1889字)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思仙,木绵,思仲,石思仙,扯丝皮,丝连皮。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树皮。杜仲为落叶乔木,高达20米。小枝光滑,黄褐色或较淡,具片状髓。皮、枝及叶均含胶质。

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长7~15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边缘有锯齿,幼叶上面疏被柔毛,下面毛较密,老叶上面光滑,下面叶脉处疏被毛;叶柄长1~2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与叶同时开放,或先叶开放,生于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内,有花柄,天花被;雄花有雄蕊6~10枚;雌花有一裸露而延长的子房,子房1室,顶端有2叉状花柱。翅果卵状长椭圆形而扁,先端下凹,内有种子1粒。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长江中游及南部诸省。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

置通风干燥处。干燥树皮,为平坦的板片状或卷片状,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约3~10毫米,长约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槽纹及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较平滑。内表面光滑,暗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细密,略有伸缩性。

气微,味微苦,嚼之有胶,状残条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净,外表黄棕色,内面黑褐色而光,折断时白丝多者为佳。

皮薄、断面丝少或皮厚带粗皮者为次。

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味甘微辛,性温。入肝、肾经。

补肝肾,强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不尽,阴下湿痒,胎漏,胎动不安,梦遗,阳萎。《神农本草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煎服:9~15克;浸酒或入丸,散。阴虚火旺者慎服。①治腰痛:杜仲500克,五味子半升。

二物切,分14剂,每夜取1剂,以水1升,浸至五更,煎三分减一,滤取汁,以肾3~4枚,切下之,再煮3~5沸,如作羹法,空服顿服。用盐、醋和之亦得(《箧中方》)。

②治小便余沥,阴下湿痒:川杜仲12克,小茴香6克(俱盐、酒浸炒),车前子45克,山茱萸肉90克(俱炒)。共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

每早服15克,白汤下(《本草汇语》)。③治频惯堕胎或3、4月即堕者;于两月前,以杜仲240克(糯米煎汤,浸透,炒去丝),续断60克(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150~180克为末,作糊丸,梧子大。

每服50丸,空心米饮下(《简便单方》)。④治高血压:方一,杜仲、夏枯草各15克,红膝9克,水芹菜9克,鳅串30克。

煨水服,日3次(《贵州草药》)。方二,杜仲、黄芩、夏枯草各15克。

水煎服(《陕西中草药》)。树枝、皮叶均含杜仲胶,为反式异戊二烯,分子量为1.4×1.8×105,属于硬橡胶类,树皮含树脂、鞣质。

叶含山柰醇、咖啡酸、绿原酸、酒石酸及还原糖。种子含大量脂肪油,主要为亚油酸酯、维生素C及微量生物碱。

全株植物均含桃叶珊瑚甙。此外含有松脂醇二葡萄糖甙、山柰酚、杜仲甙、筋骨草甙、雷扑妥甙、咯帕甙乙酸酯、半乳糖醇等。

药理作用①降压作用:乙醇提取物1~2克/公斤静注,对麻醉有降压作用,20%煎剂0.4~0.7毫升静注,即可在麻醉上观察到降压效应。研究表明,杜仲的主要降压成分为松脂醇二葡萄糖甙,目前已确定其结构并能合成。

②对心脏的作用:杜仲乙醇提取物灌注大离体心脏可使心跳逐渐加快,心舒完全,振幅增大,可维持10~50分钟,同一心脏多次灌注仍然有效。杜仲煎剂对家离体心脏亦有明显的加强作用。③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杜仲所含咖啡酸的二乙胺盐,对60钴照射的小鼠,每日每只腹腔注射14毫克,连续2周,可使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76.4%及45.6%。尚能缩短出凝血时间。

所含绿原酸及其水解产物有升白细胞的作用。④对泌生殖系统的作用:杜仲对大鼠、兔的离体子宫有抑制作用。

能促进肾机能。炒杜仲具有扩张肾动脉增加血流量作用。

⑤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杜仲的绿原酸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能显着增加胃肠蠕动和促进胃液的分泌及利胆作用。⑥抗菌消炎作用:体外试验证明,杜仲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肺炎杆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杜仲尚有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小鼠血浆cAMP含量,抗癌等作用。

杜仲 1.果枝 2.雄花 3.雌花 4.种子

杜仲药材

上一篇:杜光庭 下一篇:杜仲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