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555页(1140字)
儿科术语。
指初生儿到周岁时由于生长发育旺盛,其“骨脉”“五脏六腑”“神智”都在不断的交易,蒸蒸日上,逐渐向健全方面发展,在此时期,或出现低热和出汗等现象。所谓“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基于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观察到现象称为“变蒸”,认为是小儿体格的发育和智慧的增长,是一正常的生理变化过程。
历代医学家对变蒸论述较多,其源始于西晋王叔和,至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45《小儿杂病诸候·变蒸候》:“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尻亦冷,上唇头白泡起,如死鱼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远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小儿药证直诀》将变蒸列在卷首,指出:“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蒸即智意有异于煎,何也?长生脏腑智意故也。”《幼科发挥》说:“变蒸非病也,乃儿长生之次第也。”说明变蒸与疾病不同,不是病变的变,而是长气血的正常生理现象。但是,有一些医家对变蒸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景岳全书·变蒸》说:“小儿之病与不病,余所见所治者,盖亦不少。凡属违和则不因外感必认内伤,初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岂真变蒸之谓耶;又见保护得宜而自生至长,毫无疾痛者不少,抑又何也?虽有暗变之说,终亦不能信然。余恐临证者,有执迷之误,故道其愚昧若此,……明达者认为然否?”张景岳就认为变蒸出现的症状是病理现象,应审因论治。再如《幼幼集成·变蒸辨》说:“予临证四十余载,从未见一儿依期作热而变者,有自生至长,未尝一热者,有生下十朝半月而常多作热者,岂变蒸之谓乎凡小儿作热,总无一定,不必拘泥,后贤毋执认为实,而以正病作变蒸,迁延时日,误事不小,但依证治疗,自可生全。”变蒸实际上是古代医者用以说明小儿时期从出生后由于全身的器官和功能均存在未臻完善和脆弱的状态。
尤其是周岁内的婴儿,诸如皮毛、肌肉、筋骨、脑髓、脏腑、营卫气血,皆属成而未全,犹如草木之萌芽,而至此时期,正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阶段,故有“变者变其情智”,“蒸者蒸其血脉”之说。“而至于所谓”“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乃古代习用以一定数字来表达象征性语言,未必有此依期而变的刻板规律。
初生儿变蒸中所说的体热、尻冷、微惊、上唇起疱等表现,以及近者五日内歇,远者八、九日而歇的变蒸症状,在初生儿出生后3~4天内,由于生理性体重减轻的同时,有些小儿可以出现突然发热甚至高达39℃~40℃之间,此种发热,一般为脱水伤阴的生理表现,当给予足量的水份后,则体温可恢复正常,但与变蒸涵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