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钩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777页(1385字)

病名。

钩虫病是因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本病流行极广,遍及全球,我国南方各省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多用新鲜人粪施肥,有利于钩虫的发育和传播,故感染率较高。钩虫病病人及钩虫感染者为主要感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从皮肤,偶可因粪便污染水与疏菜,钩蚴经口腔、咽喉粘膜侵入人体。

本病入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农民感染率最高。中医古籍无钩虫病的名称记载,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黄胖病,黄肿病,疳黄等范畴。

民间则称桑叶黄、懒黄病。寄生于人体的钩虫有两种,分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成虫大小似一厘米长的棉线头,乳白色,吸血后呈肉红色。虫卵圆形,无色透明,壳薄,内容2~4个卵细胞,雌虫较雄虫略大。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在温暖潮湿的泥土中孵化发育,经杆状蚴发育为丝状蚴,丝状蚴即为感染性蚴,丝状蚴从土壤表面接触人体时,由于温度刺激,即钻入接触部分的皮肤,经皮下毛细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到达右心,再到肺并穿破肺泡毛细血管进入支气管、气管及咽部,然后随吞咽动作进入消化道。部分幼虫在胃中被胃酸杀灭,未被杀灭者,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自丝状蚴钻入皮肤至成虫在肠内产卵,约需50天左右。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多为5年左右。

而丝状蚴在适宜环境中生存期为3~6周。易被强烈日光所杀灭。临床表现为皮肤奇痒、丘疹水泡,以手指、足趾间及手足背多见。咳嗽、咯痰、痰中带血、发热。持缓数日至数十日始自行消退,偶可长达1月左右。当成虫寄生于小肠时,初为胃纳增加,但体力减弱,或有上腹部不适、隐痛、食后发胀。某些患者出现异嗜症,如喜食生米、泥土等。

后继胃纳减退,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有隐血,头晕,乏力,心悸,甚则皮肤干燥,生发枯黄,气促心悸,下肢、腹部甚或全身浮肿。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发生,多由湿热虫毒,从体表或随饮食内伤脾胃、肺脏。内舍于肺者,致肺炎宣降,舍于脾胃者,致湿热毒邪困脾,当正气不足,驱邪无力时,虫毒伏于肠中,耗损精微气血,终致心脾肺肾五脏俱损,气血生化乏源,水湿津液失摄之候。

病变初期,皮肤受邪者,症见手足接触泥土之后,局部出现奇痒,灼热,疱疹。搔破后,脂水浸淫,或红肿,形成脓疱。

治宜杀虫止痒,方选桃叶泄春汤,煮三、四沸,趁热熏洗。如冷,再炖,再洗、一日数次。

不可用卤鸭毛火、明矾水、皂矾水、冷水洗脚。虫邪犯肺者,症见皮肤受邪数日之后,出现胸闷咳哮,喉痒难忍,咳嗽无痰,或有泡沫,或痰中带血,甚则频咳不止,痰鸣如水声,胸闷,气促,大汗出,唇甲青紫。

治宜宣肺化痰,止咳杀虫。方选止嗽散合紫金丹。

紫金丹每次服0.12~0.15克,每日1次,临卧时服,忌饮酒,连服5天,不可多服。因方中含砒剂。痛变后期,轻症者,症见面色萎黄少华,善食易饥,恶心呕吐,腹胀或便溏,肢软无力,短气头晕。治宜化湿杀虫,健脾善气,方选榧子杀虫丸加减,或雷丸枳实汤加减,重症者,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形寒肢冷,唇甲淡白,周身浮肿,甚或腹大膨隆,小便清长,耳鸣眩晕,神疲肢软,健忘失眠,精神不振,男子阳萎,女子闭经,食少纳差,导嗜生米、泥土等。

治宜外益气血、杀虫消积,方选归脾丸加减,导嗜者,加仙鹤草、使君子;腹胀者,加厚朴、槟榔;气虚者,重用黄芪、党参。间服黄胖丸。体力较好者,可选用榧子杀虫丸或雷丸枳实汤或雷丸粉。

杀虫之后,继续用归脾汤、黄胖丸补虚,或补虚与杀虫交替治疗。

上一篇:钦饶诺布 下一篇:钩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