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哮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39页(1836字)

病证名。

又名哮病、哮、哮喘、哮吼、齁喘。是一种突然发作以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临床特征的疾病。见《医学正传·哮喘》。《内经》虽无哮病之名。

但有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疾,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即是对哮证的描述。《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上气鸣息”、“呷嗽”。“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通,鸣息不通。”《普济本事方·卷一》称本病为“齁喘”。谓:“凡遇天阴欲作雨,便发,……甚则坐卧不得,饮食不进,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乘天阴寒气从背、口鼻而入,则肺胀作声。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母子相传者。”《丹溪心法·哮喘》:“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医宗必读》卷9:“别有哮证,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或因坐卧寒湿,或因酸咸过食,或因积火薰蒸,病根深久,难以卒除。”《症因脉治》卷2:“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生,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证治汇补·卷五》谓哮证:“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沈氏尊生书》:认为本病“大都感于童稚之时,客犯盐醋,渗透气脘,一遇风寒,便窒塞道路,气息喘促。”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和哮喘型支气管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哮喘(如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心脏病、嗜酸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与哮证相类似。哮证的病因病机,一是痰伏于内,胶结不去,遂成为哮病的宿根,一经新邪引动,则痰随气动,聚于肺系,发于哮喘。二是肺失宣降,气逆而上,痰浊亦随之壅塞息道。

为哮为喘。哮病应与喘证鉴别。喘证以气息喘急迫促为主要表现,多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而哮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除了气息喘促以外,以在发作时喉中哮鸣如水声为其特点。“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二者以此为辨。实喘中的痰喘,也可能出现气息喘促、哮鸣有声,有类于哮病,但不若哮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不难鉴别。哮证的辨证要点一要辨冷哮、热哮:寒证内外皆寒,谓之冷哮。

热证痰火壅盛,谓之热哮。二是应辨肺、脾、肾之虚,主要是指哮证在缓解期的辨证。哮证的辨证施治,在发作期属冷哮者,症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呼吸紧迫感,喉痒,鼻痒或身痒,鼻流清涕如水样;继则喘促加剧,喉中痰鸣如水鸣声,咳吐稀痰,不得平卧,胸膈满闷如窒,面色苍白或青灰,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也有一开始就突然发作,咳喘哮鸣皆呈,而兼见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治以宣肺散寒,豁痰平喘。

初起用九宝汤如半夏、赤茯苓。哮喘大作,则选用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小青汤等方。属热哮者,症见发热,头痛,有汗,气促胸高,喉中哮鸣,声若曳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痰色黄而胶粘浓稠,呛咳不利,胸闷,烦躁不安,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脉滑数。治以宣肺清热,涤痰利气。

方用越婢加半夏汤等方。在缓解期如属脾肺气虚,症见咳嗽短气,痰液清稀,面色白,自汗畏风,食少,纳呆,便溏,头面四肢浮肿,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濡弱。治以健脾益气,补土生金。方用六君子丸加味、资生丸。

属肺肾两虚,症见咳嗽短气,自汗畏风,动则气促,腰膝酸软,脑转耳鸣,盗汗遗精,舌淡脉弱。治以肺肾双补,方用四君子汤合金水六君煎等。如在哮病危证期间,症见哮喘难平,陡见吐泻,肉瞤筋惕,神气怯倦,面色青紫,汗出如油,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舌色青黯,苔白滑。治以回阳救脱。

方用四逆汤加人参。属阳气津液两脱者,宜回阳固阴,益气生脉。用陶氏回阳急救汤。哮证虽有冷哮,热哮之分,冷哮日久,或治疗中长期过用温燥,或里之寒痰,湿痰亦有化燥化火的可能,而为寒热夹杂或外寒里热之证。

热哮日久,如屡用凉下,损伤中阳,也可能化为冷哮。无论冷哮、热哮,由于病邪久留不去,哮喘屡愈屡发,都会使人体正气日耗,由实证渐次向虚证方向转化,而为正虚邪恋或正虚邪实之证。

哮病是一种顽固难愈的疾病,病程颇长,反复发作,根深蒂固,难以速除。

如能控制其发作,平时注意监护,调养正气,并坚持服用以扶正固本为主的方药,部分病人可望获得根治。即使未得根治,亦可望减少或减轻发作。哮病如长期不愈,反复发作,见周身悉肿,饮食减少,胸凸背驼发作时冷汗如油,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来短数或按之若游丝者,预后不良。

上一篇: 下一篇:哮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