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眩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41页(1951字)

病证名。

又称眩运,头旋眼花,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

内经称为“眩冒”、“眩”《灵枢·卫气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金匮要略》、《伤寒论》对眩晕的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均有论述。《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儒门事亲》:“夫头风眩运……。”在上为之停饮。

“《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

《证治汇补·眩晕章》:“其状目暗,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不省人事,益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

《东医宝鉴·外形篇》:“眩晕,有风,有热,有痰,有气,有虚,有湿。”此外,某些眩晕与头痛、头风、肝风、中风诸证之间有一定联系。:《丹溪心法》:“眩运乃中风之渐”。

《景岳全书》:“头眩有大小之异,总头眩也……。至于中年之外,多见眩仆卒倒等证,亦人所常有之事,但忽运忽止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谓之中风中痰。”本病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凡耳源性眩晕,如美尼尔氏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征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癫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贫血、中毒性眩晕、眼原性眩晕、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见本病辨证施治。眩晕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①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头目;②肾精不足,不能上充脑髓,脑窍失养;③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振,血虚则肝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④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头目眩晕;⑤瘀血内阻、阻滞经脉,气血不能上荣头目、而致眩晕。总之,眩晕一证,以内伤为主,尤以肝阳上亢、气血虚损及痰浊中阻最为常见。

其病变部位以肝、脾、肾三脏为主。眩晕应与厥证、中风、痫证相鉴别。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复醒如常人,也可一厥不复而亡者。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晕施仆倒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偏瘫,失语;或不经昏仆而口眼僻半身不遂为特证。本证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但中风昏仆必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僻不遂,与眩晕迥然不同。

痫证以昏仆,口吐诞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叫声,移时苏醒,复如常人。据此可与眩晕相鉴别。

眩晕的辨证要点一是辨舌脉、虚实。二是辨标本缓急。眩晕一证,属肝阳上亢者,症见眩晕耳鸣,头胀痛,易怒,失眠多梦,脉弦。或兼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兼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甚或眩晕欲仆,泛泛欲呕,头痛如掣,肢麻振颤,语言不利,步履不正。

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属气血亏虚者,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面白少华、或萎黄、或面有垢色,心悸失眠,纳减体倦,舌色淡,质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厚,脉细或虚大;或兼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或兼畏寒肢冷,唇甲淡白;或兼诸失血证。治宜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方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等。属肾精不足者,症见眩晕,精神萎靡,腰膝酸软,或遗精、滑泄,耳鸣,发落,齿摇,舌瘦嫩或嫩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弱或细数。

或兼见头痛颧红,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或兼见面色白或黧黑,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或根部有浊苔,脉弱尺甚。治以补益肾精,充养脑髓。

方用河车大造丸。

属痰浊内蕴者,症见眩晕,倦怠或头重如蒙,胸闷或时吐痰诞,少食多寐,舌脉,苔浊腻或白厚而润,脉滑或弦滑,或兼结代,或兼见心下痞满,心悸怔忡;或兼头目胀痛,心烦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或兼头痛耳鸣,面赤易怒,胁痛,脉弦滑。

治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为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属瘀血阻络者,症见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黯,舌有紫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治以祛瘀生新,行血清经。

方用血府逐瘀汤。眩晕的预后,与病情轻重有关。若病情较轻,治疗护理得当,预后多属良好;反之,病久不愈,发作频繁,发作时间长,症状重笃,则难以获得根治。尤其是肝阳上亢者,阳愈亢而阴愈亏,阴亏则不能涵木潜阳,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即成中风危证,预后不良。

少数内伤眩晕者,还可因肝血、肾精耗竭,耳目失其荣养,而发为耳聋或失明之病证。

上一篇: 下一篇:鸭儿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