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脑梗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96页(1572字)

病名。

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因缺血缺氧所致的坏死、软化的一种病证。脑梗塞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简称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本病中医称为“中风”。

由于发病后一般意识清楚,因此多属“中经络”的范畴。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造成脑局部血流中断、缺血软化。临床表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乏。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本病起病较其他脑血管病稍慢,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甚至1~2天达到高峰。

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生。

约占近半数的患者曾经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医认为本病由于情志所伤,生活起居失宜,使人体阴阳平衡失调,以致气血亏损、气滞血瘀、血阻经络而发。

总之,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湿痰、风痰)、气(气虚、气厥)、血(血虚、血瘀),互相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包括情绪激动),突然发病,是本病发生的常见因素。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多于安静休息时发病,症状多在几小时或较长时间内逐渐加重,呈进展性中风类型。意识常清楚,但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则比较明显,发病年龄较高,常有脑动脉粥样硬化。

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脊液清晰,压力、细胞数及蛋白量等常正常,脑血管造影对脑梗塞的诊断比较可靠,可以显示血管狭窄及闭塞部分。

CT扫描,脑缺血病变可见低密度区域。①颈内动脉系统硬化性脑梗塞:若脉络空虚、经脉瘀阻,症见突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可有半侧肢体肌肤不仁(偏身感觉障碍),手足麻木,肢体拘急(肌张力高),或有言语謇涩(构音障碍、失语),舌质正常或黯,苔薄黄,脉弦或弦细。若风痰上扰、痰热腑实,症见头晕头痛,痰多,突然或逐渐出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构音不清、失语),纳呆,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或有呆痴,抽搐,失明(病侧单眼失明),大便秘结,舌体胖,舌质黯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见头晕头痛,口干耳鸣,少寐多梦,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謇涩(构音障碍或失语),口眼歪斜,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弦或弦细数。若气虚血瘀,症见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半身不遂,肢软无力,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手足肿胀,大便稀或秘结,舌质淡或紫黯,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或涩。②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塞:若肝肾阴虚、风痰上扰,症见平时头晕,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手足心热,腰酸腿软,烦躁易怒,突然眩晕发作,视物成双或视物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呃逆呕吐,走路不稳,口眼歪斜,可有半身不遂或四肢瘫痪,还可出现昏睡或神志不清,舌质红或黯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细。若脾虚痰湿、痰浊上扰,症见平素头痛头晕,胸满痞闷,时欲呕吐,倦怠乏力,少食多寐,突然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或视物成双,舌强语謇,枕部疼痛,走路不稳,肢体麻木,或有半身不遂,饮食发呛,舌体胖,质黯,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主要应用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降低血液粘稠度的药物。

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证属脉络空虚、经脉瘀阻者治宜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佐以清热。方用大秦艽汤加减。

证属风痰上扰、痰热腑实者,治宜平肝通络、化痰清热,或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合三化汤加减,或羚钩藤汤加减。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宜滋肾养肝、熄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汤加减。

证属气虚血瘀者治宜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证属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者,治宜滋阴潜降、镇肝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证属脾虚痰盛,痰浊上扰者,治宜燥湿豁痰,熄风开窍。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其他针灸疗法。中成药均可辨证应用。

上一篇:脑衄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