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脓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97页(1815字)

病名。

指因化脓性感染而造成的胸膜腔内脓液的积聚。最常见的脓胸为肺脓肿破溃、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所致,由化脓性心包炎、肝脓肿、膈下脓肿和纵膈脓肿蔓延所致者为次。

另外少数脓胸可由胸部外科手术、胸部外伤等继发感染所致,而败血症通过血源性感染引起脓胸,则是全身衰竭的一种表现。脓胸以发热、胸胁痛、咳嗽、气促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悬饮”、“肺痈”及“喘证”有类似表现。本病病情较重,既可由肺痈等肺脏病变转化而成,又可因他脏病变影响所致。也可以在肺虚卫外不固情况下,热毒之邪直接侵袭所致。

部分肺痈破溃后,脓液溢入胸腔形成脓胸“恶候”。《张氏医通·肺痈》说:“肺痈危证,……若溃后大热不止,时时恶寒,胸中隐痛,而喘汗面亦,坐卧不安,饮食无味,脓痰腥秽不已者难治,若喘鸣不休,唇白,咯吐脓血,包如败齿,滃臭异常,正气大败,……。”描述了由肺痈所导致的脓胸的症状。

西医认为急性脓胸是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原发于肺及其邻近组织的化脓性感染进一步蔓延,造成胸腔内感染,脓液积聚。

慢性脓胸是急性脓胸病程超过3个月,脓胸壁高度纤维化,脓胸不能闭合。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胸腔,肺或它脏素有痰热蓄积,热壅则血瘀,痰热瘀结,日久酿成痈疡,血败肉腐化脓,破溃溢入胸腔;或患者肺气虚弱卫外不固,热毒之邪直接侵犯胸腔。

发病初期,热壅气滞,气机不利,则三焦运化水液失职,水饮停留于胸胁,继之饮邪郁而化热,热甚炼液成痰,又热壅血瘀,痰热瘀结于胸腔,热盛肉腐化脓成痈,脓毒内盛。脓液积聚,若得以排出,则热势锐减,津气也随之耗伤,故气虚津伤,余邪恋肺。脓毒不尽,痰瘀互结,日久肺气受损。肺气虚弱,子盗母气,则致脾肺两虚;脾虚不能输精于肺,而致肺气更虚。肺虚及肾,肾气也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致喘促日益加重。气虚及阳,则肾阳不足,而心阳根于命门之火,肾阳不振进一步可导致心肾阳衰,出现喘脱。

急性脓胸症见发病急骤,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乏力,出汗,食欲减退等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以及咳嗽,咯痰,胸痛,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慢性脓胸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明显,全身各系统功能低下,常有紫绀,杵状指等表现。结合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

属于饮留胸胁者,因饮停胸胁则见胸胁疼痛;水饮上迫于肺,则见胸闷、气急;饮留胸腔,故肋间胀满,甚则胸廓隆起;痰热素盛,壅阻肺气,肺失清肃,故咳嗽,呼吸气粗,或咯痰黄稠;身热,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候。属于脓毒壅盛者,因热毒炽盛,正邪交争故见寒战、高热;脓毒溢入胸腔,导致肺气不利,故胸胁胀痛,气促;痰热蕴结,肺气失宣,可见咳嗽少痰,或咯脓痰烦渴喜饮,大便秘结,乃热盛津伤所致;舌红,苔黄腻,脉疾或数为脓毒壅热之候。若气虚津伤者,因脓毒渐去,尚未排净,故见身热下降,热势不高,咳嗽,咯痰减少;气虚津伤,则见全身乏力,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舌红苔少或微黄,脉细数为热甚伤阴之候。

属于脾肺气虚者,因脓毒不净,痰瘀互结,则肺气不利,可见咳嗽,咯痰,痰色白量少,胸痛隐隐;久之肺气受损,肺不主气则气短而喘,声低气怯;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故见动少,腹胀,日久形体消瘦,面色白或萎黄;胸廓下陷,面唇紫黯,舌紫,脉沉细或涩则为血瘀之征象。属于心肾阳虚者,因肾阳不足,肾不纳气则见喘促气短,张口抬肩,端坐呼吸不能平卧;阳气衰微,心失温养,故见心悸怔忡;心神失养,故精神萎靡,嗜睡;三焦决渎不利,膀胱气化失常,故见小便不利,四肢浮肿,尤以下肢为甚;血不得温运,血行瘀滞,故见唇甲面色青紫,肢冷;舌淡紫暗,苔白滑,脉沉微为心肾阳虚、血行瘀滞、水饮上泛的征象。治疗急性脓胸,首先确定致病菌,选择其敏感的抗生素治疗以控制全身感染。

排除脓液,控制胸腔内感染,促使肺尽早复张,使脓腔闭合。

慢性脓胸者改善营养状况,给予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饮食,引流方法不佳者,可选择脓胸低位,或另行造口。经保守疗法久治不愈者,肺内有广泛病变成胸膜肥厚引起肺功能严重障碍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证属饮留胸胁者,治宜行气祛饮、清热化痰。方用五苓散合桑白皮汤加减。

证属脓毒壅盛者,治宜排脓解毒、祛痰化痰。

方用加味桔梗汤。证属气虚津伤者,治宜益气生津、排脓祛瘀。方用沙参清肺汤加减。

证属脾肺气虚者,治宜健脾益肺、祛瘀散结。方用参苓白术散、补肺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证属心肾阳虚者,治宜温肾纳气、振奋心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上一篇:脓血痢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