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151页(1651字)

病名。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简称流脑)。以冬春季为高峰发病期。儿童易罹病,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根据流脑的发病季节、临床特点,在中医温病的“春温”、“风温”以及“温疫”中有类似描述。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自呼吸道侵入人体,发病与否,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与病原菌之间的抗争。在绝大多数感染病原后由于免疫力正常,可迅速消灭病原菌而不发病,或仅局限于鼻部形成带菌状态,或表现上呼吸道症状后获得免疫力。

少数人抵抗力低下,特别是缺乏特异性杂菌抗体,或入侵的病原菌数量多,毒力强时,脑膜炎双球菌即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发生败血症,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及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中医认为本病外因主要为感受温疫邪毒,若人体正气不足,不能抗御,即可发病。

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更易传染。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于肺经,肺主气属卫,则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等肺卫症候。若不再传,温邪外解而愈。若温邪化热传里,盛于气营之间,气分热炽,则壮热烦渴。

热邪燔灼太阳经脉,则头痛如劈,颈项强直。邪热犯胃,则胃气上逆,故常呕吐,甚至夺口而出。热陷营分,则肌肤斑疹红艳。

肝经邪热横窜,引动肝风,风火相煽,则手足抽搐,两眼上翻。

热扰心包,则昏昏欲睡,甚则昏迷。若病邪不解,热陷营血,则壮热不已。

血热伤络,血溢于肌肤,则见皮肤大片斑疹,甚者严重出血。热闭心包,则神昏谵语,肝经热盛则抽搐反张,口噤。

若邪毒太盛或素体虚弱,则出现热毒内陷,正气欲脱之危证。本病后期,邪热渐衰,病邪得去,病渐痊愈。

若见低热缠绵,肌痛不舒,神倦纳少,动则易汗等则为气阴两虚之故。西医辨病根据冬春季节,突然发病、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若婴幼儿在流行季节见高热、喷射状呕吐、惊厥、前囟隆起,均应考虑本病,严重患者可迅速出现皮肤广泛、大片瘀斑,血压下降,反复惊厥或昏迷。

皮肤瘀点涂片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等有确诊意义。血培养对慢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有确诊价值。本病应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炎、中毒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等相鉴别。中医辨证,属于肺卫证者,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苔薄白,脉浮数。

属于卫气同病者,症见发热,恶寒或寒战,无汗或有汗,全身疼痛,头痛项强,恶心呕吐,口微渴,或见咳嗽,嗜睡,或烦躁不安,皮下斑疹隐隐。舌质略红或正常,苔白或微黄,脉浮数或弦数。属于气营两燔者,症见壮热不安,头痛剧烈,其势如劈,颈项强直,呕吐频频,或夺口而出,或神昏谵语,手足抽搐,全身斑疹,婴儿可见前囟隆起,大便秘结,尿黄而少。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属于热陷营血者,症见壮热不退,头痛如劈,躁扰不安,频频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神昏谵语,皮肤大片瘀斑,或衄血,唇燥口干。舌质红绛,苔黄燥或光滑无苔,脉弦数。

属于内闭外脱者,症见起病暴急,高热或体温骤降,神昏谵语,皮下瘀斑迅速密布全身,融合成片,其色紫暗,身出冷汗,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厥冷,唇指发绀,气息微弱。舌质淡,苔灰黑而滑,脉微欲绝。

属于气阴两虚者,症见热势已退,或低热,形体消瘦,神情倦怠,肌肉酸痛,或手足拘急,心烦易怒,口干易汗,纳食不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少津,或干痿,脉细数。西医治疗:对普通型流脑采取对症和抗病原治疗,对暴发休克型运用抗菌药物治疗,抗休克治疗,对脑膜脑炎型重在及时应用脱水剂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的发生。中医治疗:属于肺卫证者,治宜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属于卫气同病者,治宜清热解毒,泄卫清气。方用银翘散合白汤加减。属于气营两燔者,治宜清气凉血,泄热解毒。

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属于热陷营血者,治宜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方用羚钩藤汤加味。属于内闭外脱者,此为危重证,治宜扶正固脱。

方用生脉散或参附汤,并配合西药积极抢救。属于气阴两虚者,治宜养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