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流行性乙型脑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150页(1760字)

病名。

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是我国流行广泛的唯一虫媒性脑炎。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根据本病的临床经过、发病季节,属中医温病中的“暑温”“暑风”“暑痉”或“晕厥”等范畴。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乙脑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损害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累及脑至脊髓,以间脑、中脑等处最为显着。中医则认为本病内因乃为人体正气虚弱,不耐暑、湿、热三气,特别小儿肌肤疏,气血未充,脏腑未坚,不耐暑热的耗伤,一旦感受暑湿邪毒,较成人更易发病。

外因则为感受暑邪疫毒。暑为阳邪,其性峻烈,极易化火,热盛生风,风盛生痰,故临床可见高热、抽风、痰鸣、昏迷等暑热偏胜证候;又湿为阴邪,其性粘腻。夏季雨水较多,暑气下迫,湿气上蒸,暑湿相合,内困中焦,蒙蔽清窍,可出现发热、头痛、身重、频频呕吐、嗜睡或昏迷等暑湿偏盛证候。

又本病不越卫、气、营、血之间的传变规律,疾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受郁,皮毛开阖失常,或邪由卫分或经入气分,“夏暑发自阳明”,故此时病多在肺胃,出现肺卫表证或卫气同病。若不再传,透出于表或从气分而解,即为轻症;若病邪不解,邪由气分再传入,亦可内窜心营,此即“暑喜归心”,或邪深入血分,即可见气血两燔之重症;若暑热火毒炽盛,燔灼血分,热扰神明,灼伤肺金,痰湿内阻,津气耗竭,或伤肾阳,真气欲竭,则可见内闭外脱之危证。恢复阶段,多数患者康复痊愈,但也可因病严重,邪毒久留,以致正虚邪恋,病势迁延难愈,往往遗留后遗症,如邪热伤及肝肾,留阻络道则肢体拘挛强直;若昏迷日久,痰蒙清窍,神明失主,则失语、耳聋、反应迟钝;若气血两亏,筋脉失养,则肢体瘫痪;若痰浊内蒙心包或痰火内扰心肝,则心肝火旺,内风扰动,肌张力异常或抽搐。

西医诊断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分为四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暴发型),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象、脑脊液、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血气分析等。本病容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其次是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等病,后遗症发生率为5%~20%,主要症状为失语、语言迟钝、记忆力差、精神异常、肢体瘫痪和挛缩等。本病应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中毒性菌痢、脑型疟疾等病鉴别。中医辨证①急性期,属于卫气型的见于轻型、普通型,根据邪热在卫气偏盛的不同又分为:邪热偏于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数;邪热偏于气分:症见高热,头痛,口渴,自汗,烦躁不安,或嗜睡或有惊搐,舌质略红,苔黄,脉洪数。

属于气营型的见于普通型、重型。症见高热不退,躁动不安,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喉间痰声漉漉,呼吸不利,大便秘结,小便多短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数。属于营血型的主要见于极重型。症见身热朝轻暮重,深度昏迷,手足拘急,反复惊厥,牙关紧闭,颈项强直,或面灰唇青,或衄血便血,舌质红绛,苔干黄或无苔,脉沉细而数。

属于内闭外脱型此为乙脑之危急症候,多见于本病极期。症见病势突变,壮热神昏,频频抽搐,呼吸不整,面色苍白,大汗肢厥,脉细欲绝。

②恢复期,属于气阴两虚者症见神疲气弱,轻微发热,纳食不香,自汗或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无力。属于痰蒙清窍者症见精神迟钝或痴呆,言语謇涩,耳聋,吞咽困难,或喉间痰鸣虚烦不眠,精神异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属于肝肾阴虚者症见肢体拘紧,震颤或瘫痪,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目前治疗乙脑尚无特殊疗法,西医治疗:分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如高热、抽搐、颅内压升高、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的处理,抗病毒治疗,免疫增强剂的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

中医治疗:急性期,属于卫气型,邪热偏于卫分者,治宜清热解毒,透表祛邪,方用银翘散。邪热偏于气分者,治宜清气泄热,方用白汤加减。属于气营型,治宜清气泄热,凉营解毒,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属于营血型,治宜清营解毒,凉血止痉,方用清营汤加减。属于内闭外脱型宜采用中西结合救治,方用生脉饮、独参汤或参附牡汤。恢复期:常配合针灸、气功、按摩等综合治疗。

属于气阴两虚者,治宜清气生津,益气和胃。属于痰蒙清窍者,治宜豁痰清心,芳香开窍,可用导痰汤加味。

属于肝肾阴虚者,治宜滋养肝肾,育阴熄风,方用大定风珠加减。本病预防重在控制传染源,消灭传播媒介,预防接种。

上一篇:流火流痰痧 下一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