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鹿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381页(1930字)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斑珠。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鹿的尚未骨化的幼角。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又名:花鹿。是一种中型的鹿。体长约1. 5米,肩高约90厘米。雄鹿有角,生长完全共有四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叉与眉叉相距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一叉。雌鹿无角。

眶下腺明显,呈裂缝状。耳大直立。

颈细长,尾短。四肢细长。

毛为棕灰或棕黄色,有白色斑点。马鹿Cervus elaphus L.,又名:赤鹿,八叉鹿。体型较大。体长可达2米余。

肩高约1.2米以上;体重约200千克。雄鹿有角,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成直角,主干长,稍向后倾斜,并略向内弯;第二叉起点紧靠眉叉;第三叉与第二叉的距离远,有时主干末端复有分叉;角基有一圈隆起,表面有粗糙的嵴突。耳大直立,颈长,尾短。毛色均匀,棕灰色。臀部有黄白色斑。采集:雄鹿从第三年开始锯茸,每年可采收1~2次。

第一次在清明后40~50天,习称“头茬茸”,第二次约在立秋前后,习称“二茬茸”。每年采一次者,约在7月间。

锯下之茸,须立即加工。先洗去茸毛上不洁物,并挤去一部分血液,将锯口部用线绷紧,缝成网状,另在茸根钉上小钉,缠上麻绳,固定于架上,置沸水中反复烫3~4次,使茸内血液排出,至锯口处冒白沫。然后晾干。次日再烫数次,风干或烤干。

药材:花鹿茸又称黄毛茸花茸。全体呈圆柱形,多具1~2分枝。具1分枝者,习称“二杠”,其主枝习称“大挺”,挺高14~20厘米,锯口直径约3厘米,分枝长10~15厘米。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布有红黄色茸毛。

具2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4~30厘米,略呈弯弓形。

马鹿茸又名青毛茸。形状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较多。一个称“单门”,二个称“莲花”,三个称“三岔”,或更多。

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质嫩。炮制:鹿茸片是用酒精灯火燎焦茸毛,刮净,以布带扎缠,用热酒从底部徐徐渗入,以灌满润透为度,然后切片、压平、晒干。鹿茸粉是取干燥的鹿茸片,碾成细末。

味甘咸,性温。

入肝、肾经。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萎,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神农本草经》:“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名医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痒。”《本草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内服:研末,0.9~2.4克;或入丸、散,亦可浸酒。

阴虚阳亢者忌服。《本草经疏》:“鹿茸,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妇人冲任脉虚,则为漏下恶血,或瘀血在腹,或为石淋。男子肝肾不足,则为寒热、惊痫,或虚劳洒洒如疟,或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或小便数利、泄精、溺血。此药走命门、心包络及肝、肾之阴分,补下元真阳,故能主如上诸证,及益气强志也。痈肿疽疡,皆营气不从所致,甘温能通血脉,和腠理,故亦主之。

”①治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二:鹿茸每服15克,用无灰酒3盏,煎至1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证治要诀》)。②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鹿茸18铢,桑耳75克。上2味,以醋5升渍,炙燥渍尽为度,治下筛,服方寸匕,日3(《千金要方》)。现代临床用其治疗血液病,取鹿茸内骨髓,用白酒浸渍,制成20%的鹿茸血酒;或从鹿颈静脉内取血放入白酒中,制成30%的鹿血酒,每次10毫升,日服3次。

成分:含水分,有机物,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醚溶性浸出物,灰分。灰分中含钙、磷、镁等。

水浸出物中含多量胶质。一说含极少量的卵胞激素“雌酮”。

药理研究表明:从西伯利亚斑鹿的鹿茸中抽提出的鹿茸精,大剂量使血压降低,心振幅变小,心率减慢,并使外周血管扩张。中剂量引起离体心脏活动显着增强,心收缩幅度变大,并使心率加快,输出量增加;对衰弱的心脏其强心作用特别显着,对节律不齐的离体心脏可使节律恢复,同时使心脏收缩加强加速。

鹿茸精口服时对伴有低血压的慢性循环障碍,可使脉搏充盈,血压上升,心音变得更有力。鹿茸精为良好的全身强壮剂,它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并能降低肌肉的疲劳。鹿茸对大白的脑、肝、肾等组织,能显着提高其耗氧量。对健康家口服一定量鹿茸粉末或注射鹿茸浸膏后,红细胞、血红素及网状红细胞均见增加,用较大剂量能促进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的新生。鹿茸对长期不易愈合和一时新生不良的溃疡和创口,能增强再生过程,并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影响氮素及碳水化物的代谢等。

花鹿茸药材二杠(砍茸)

上一篇:鹿肾 下一篇:鹿茸口服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