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淋巴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417页(1551字)

病名。

一组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又称恶性淋巴瘤。其恶性程度不一,由淋巴-组织细胞系统恶性增生所引起,多发生在淋巴结内,临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亦可伴有肝、脾肿大,晚期可出现衰竭和恶病质。中医虽无恶性淋巴瘤的病名,但对淋巴结肿大的叙述与证治并非少见。

“瘰疬”就是指淋巴结肿大而言。其中如“筋瘰”“石疽”“失荣”“痰核”“恶核”的症状与本病有些相似。这些病证的肿块共同特点是皮色不变,无痛无痒,皆属于中医阴疽的范畴。关于本病的发病原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对病因、理化因素、免疫缺陷及遗传因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病的分型,根据病理形态不同,分为何杰金瘤与非何杰金瘤两大类。中医则认为凡淋巴结肿大皆与痰有关,所谓“无痰不成核”。而痰之起因主要有寒湿凝结成痰和火热煎熬津液成痰两种。

①寒痰凝滞:寒主凝滞收引,寒湿相结合可成为痰。寒邪袭肺,肺失宣降,津液失调,水湿停聚而为痰;或脾胃素虚,恣食生冷,阻遏阳气,虚寒内生,中焦失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或肾阳素虚,温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湿停蓄亦成痰。痰饮日久,寒痰凝滞而结为“痰核”。②气郁痰结:因忧思恼怒,情志不舒而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灼津液成痰,痰火互结,积久成形而为“失荣”。

另外因肝气不舒,气滞血瘀,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日积月累,凝结成块则为癥积;先天不足或久病及肾,可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虚火内动,灼津成痰,痰火相结而成“恶核”;若有邪毒胶结则为“失荣”、“石疽”。西医诊断本病主要依据:①症状与体征。

淋巴结肿大为本病主要特征,以其首发者占60%。除局部症状外,还可见发热、畏寒、乏力、盗汗、消瘦、皮肤瘙痒、食欲减退,晚期常有贫血及恶病质。②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象,早期无特殊变化,何杰金病可出现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细胞可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可有R-S细胞。晚期患者可见贫血或白血病的血象特点。骨髓象,可发现R-S细胞,对诊断有特殊价值,也可能发现淋巴瘤细胞,并发白血病时,不显示白血病骨髓象特点。

其他血液检查示血沉、蛋白电泳、血清铜增高。免疫学检查示免疫功能低下。另外还可借助X线、同位素及手术帮助诊断。本病可并发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

治疗可采用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及放疗与化疗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属寒痰凝滞,症见多处肿核,不痛不痒,皮色如常,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又伴发热,形寒肢冷,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温化寒痰,软坚散结。常用阳和汤加减;属气郁痰结,症见多处肿核,不痛不痒,皮色不变,按之结实,畏寒,发热,口苦咽干,头晕耳鸣,纳呆,心烦善怒,便干尿黄,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

治以舒肝解郁,化痰散结。

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味;属肝火犯肺,症见瘰疬痰核,胸胁疼痛,咳嗽气逆,胸闷气短,烦躁易怒,心悸喘息,口苦咽干,头晕乏力,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数。

治以清肝泻肺,解郁散结。常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属血瘀癥结,症见消瘦腹胀,颈部腋下有肿块或胸腹内有包块,腹痛纳呆,有时咳嗽气逆,有时恶心呕吐,胸闷,午后潮热,便干或黑便,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弦滑。

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常用鳖甲煎丸合三棱汤加减;属肝肾阴虚,症见头晕目眩,胁痛耳鸣,颈项肿核累累,坚硬如石,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遗精或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以滋补肝肾,软坚散结。

常用杞菊地黄汤加味;属气血两虚,症见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气短乏力,颈项腋下肿核累累,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或腹内肿块,食欲不振,唇色淡白,畏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以益气养血,常用八珍汤加味。见痰核、瘰疬、失荣、恶核、筋瘰、石疽条。

上一篇: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