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中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549页(1875字)

①病证名。

又名卒中。指以猝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或不经昏仆见有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者。出《灵枢·邪气藏腑病形》:“五脏之中风奈何?歧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根据其病因及不同表现和阶段,又有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之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始有中风专论。关于中风病因,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说。

《灵枢·刺节真邪论》:“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渠,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估。”《金匮要略》谓“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诸病源候论·中风候》:“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济生方·中风论治》:“荣卫失度,腠理空虚,邪气乘虚而入、及其感也,为半身不遂。……”,金元时代,或谓“心火暴盛”、或谓“正气自虚”、或谓“湿痰生热”,均偏重于内因。并提出“真中风”与“类中风”的论点。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又“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景岳全书·非风》谓本病“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凡此病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愤,卒然仆倒……,”还有谓久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气虚血瘀、肝阳偏亢为中风之病因者,本病与脑卒中(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大体相同。中风病的治疗,《中风铨·中风总论》:“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者,所以祛外来之邪风也。

今之中风多是内因,治必潜降镇摄者,所以清内动之风阳也。”《金匮翼·中风统论》治中风八法:“一曰开关,二曰固脱,三曰泄大邪,四曰转大气,五曰逐瘫痪,六曰除热气,七曰通窍燧,八曰灸俞穴。”中风病之辨证,急性期分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络以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为主症,此中邪浅,病情轻。中经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语蹇涩为主症,较中络为重,二者均无昏仆、皆由病邪窜扰经络而成,统称中经络。中腑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语蹇涩而神志不清为主症,但其神志障碍较轻,一般表现为朦胧思睡或嗜睡。

中脏是以卒暴昏仆而半身不遂者,其神志障碍重,甚或昏愦无知;或以九窍闭塞,如目瞀,视歧,二便闭等,较中腑为重,统称中脏腑。由于中脏腑邪深病重,又宜急辨闭证与脱证。闭证乃邪闭于内,症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二便闭,肢体强痉,急宜祛邪。

而闭证兼有热象,症见而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为痰热闭郁清窍之阳闭;闭证兼有寒象,症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或缓者为湿痰闭阻之阴闭。

脱证乃阳脱于外,症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是五脏真气欲绝的表现。中风病先中脏腑,神志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为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

如见呃逆频频,或突然神昏,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肢凉甚或厥逆,或见戴阳证,呕血证,均属病势逆转、为病入险境之候。倘合并呕血、便血,是邪热猖厥,迫伤血络而成,气随血脱,多难挽救。

中风之施治,属中经络者,因于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则宜祛风通络,选用大秦艽汤。因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治宜滋养肝肾、平熄内风,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因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治宜化痰通腑,选用星蒌承气汤加减。

属中脏腑者,阳闭宜辛凉开窍、清肝熄风。常用局方至宝丹一粒灌服或鼻饲以开窍,合用羚角汤加减以清肝熄风,滋阴潜阳;阴闭宜辛温开窍,除痰熄风。

选用局方苏合香丸一粒灌服或鼻饲以开窍,并用涤痰汤加减化痰通络。

若为脱证,急宜回阳固脱,可选用参附汤急煎服或鼻饲,也可用参附制剂静脉滴注。待阳气回复后再予施治图本。中风病之后遗症、半身不遂者治以益气活血,常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言语不利者治以祛风除痰开窍,常用解语丹、地黄饮子等方。

口眼斜者治以祛风通络,或镇肝熄风等法,常选用牵正散加味,镇肝熄风汤加味,由于中风发病率,病死率较高,加强对其先兆症状的观察;加强对先兆症状的早期治疗,防止中风病的复发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病证名。指外感风邪的病症。

是太阳表证之一。

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治宜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见太阳伤寒、太阳中风条。

上一篇:中气下陷 下一篇:中风七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