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687页(1242字)
中药名。
出《药性论》。别名:剑脊乌梢、乌风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全体。全长可达2米以上。
头扁圆;头部和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宽大于长,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前额鳞大,两鳞间的缝合线等于从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
额鳞前大后小,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
眼上鳞宽大,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鼻孔椭圆形,位于2鼻鳞中间。颊鳞1片,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
眼前鳞2片,上缘包至头背。眼大,眼后鳞2片。颞鳞前后列各2片,前列的狭而长。
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6片最大。
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后颏鳞与第1腹鳞间有小鳞1对。
下唇鳞11片,第6片最大。体鳞16~16~14行,背中央2~6行起棱。
腹鳞186~205片,肛鳞2裂,尾下鳞101~128对。
尾部渐细。
体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鳞片呈黄色或黄褐色,其外侧的2行鳞片则成黑色纵线。
上唇及喉部淡黄色。腹面灰白色。
其后半部呈青灰色。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野草丛或水边。
以蛙类、鱼类为食。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和湖南、湖北、山西、河北等地。
4~11月间捕捉。捕得后,将蛇摔死,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柴火熏干,熏时频频翻动,至表面略呈黑色为度,再晒干或炕干。
干燥品多卷成圆盘状,盘径约16厘米。头扁圆形,略似龟头,盘于中央,口内有多数刺状小牙。尾部渐细,尾端插入外缘的腹腔内,背部高耸呈屋脊状,俗称剑脊。通体乌黑色,表面可见菱形细鳞,腹部剖开,边缘内卷,内表面黄白色或熏成灰黑色;可见到排列整齐的肋骨。
质坚韧,气腥,味淡。产于浙江、江苏、湖北、安徽、四川等地。
①炙乌蛇。
将乌蛇砍去头,温水洗净,切段,用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②乌蛇肉:乌蛇砍去头,用黄酒闷透后,取出,除去皮骨晒干。(每乌蛇50千克,用黄酒10~12.5千克)。味甘咸,性平,有小毒。入肺、脾二经。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顽痹,肌肤不仁,骨、关节结核,风疹疥癣,麻风,破伤风,小儿麻痹症。内服:煎汤,4.5~12克;酒浸或焙干研末为丸、散。外用:烧灰调敷。
血虚生风者忌用。忌犯铁器。
①治紫白癜风:乌蛇肉(酒炙)180克,枳壳(麸炒)、牛膝、天麻各60克,熟地黄120克,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风、桂心各60克。锉片,以绢袋盛,于无灰酒2斗中浸之,密封7日。每温服1小盏。忌鸡、鹅、鱼、肉、发物。②治骨、关节结核:乌梢蛇,去头、皮、内脏、焙干研粉,过120目筛,装入胶囊备用。第一周早晚各服2个胶囊;第二周早中晚各服2个;第三周早晚各服3个,中午2个;第四周早中晚各服3个;第五周早中晚各服4个(《全展选编·外科》)。
③治婴儿撮口,不能乳者:乌风蛇(酒浸,去皮骨,炙)0.5两,麝香1分。
为末,每用0.5分,荆芥煎汤调灌之。
主含蛋白质及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