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白血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973页(2199字)

病名。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一种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恶性增生性疾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大约为2~4/10万人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占4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23.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占18.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占10.1%,红白血病占2.6%,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1.1%,其他占4.2%。病因:①放射因素:长期或大剂量遭受电离辐射者。②化学和药物因素:如苯及其衍生物、亚硝胺类、氯霉素等。③病毒感染:已证明C型RNA肿瘤病毒是鸟、自发性白血病的病因,其核酸的化学结构和人类癌细胞的某些核酸是相同的,说明人类白血病细胞中,含有与病毒有关或源自病毒的逆转录酶和核酸,它们存在于病毒小粒中。虽如此,但人类白血病的病毒病因尚未确立。

④遗传因素:白血病患者的兄弟姐妹中,白血病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为高。在单、双合子孪生子中,如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得白血病的机会增加。

另外,染色体的缺陷也有可能导致白血病。白血病在病理形态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的增生和浸润;出血;组织营养不良和坏死;继发感染。第一类表现是白血病特有的病变,其余三类属于非特异性病变。临床表现:①急性白血病:发热与出汗;出血;贫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表现,如头痛、呕吐、抽搐、瘫痪、昏迷等;皮肤粘膜病变,如弥漫性斑丘疹及结节、瘀斑、瘀点、荨麻疹等。

②慢性白血病:一般症状,如发热、消瘦、后期可出现恶病质;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其他如胸骨压痛、关节疼痛。实验室检查:①急性白血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多属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可多至30~50万/mm3,也可减少至300~500/mm3,一般认为在早期常偏低,晚期则多数增加,分类中可发现白血病细胞,这些白血病细胞系各型急性白血病的原细胞和幼细胞,此外,也可发现少数幼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

典型的骨髓象显示白血病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有关系列的原细胞和幼细胞的百分数超过正常,正常的造血细胞减少,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也减少。

②慢性白血病:血象:白细胞计数逐渐增多,可达10~100万/mm3,分类中主要是异常较成熟的细胞,其次是幼稚细胞。

在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大多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少数晚幼粒细胞,其余为分叶核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少数原始粒细胞,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也增多。在慢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血象中极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其百分率可高达90%,或可见少数幼淋巴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常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减少。骨髓象: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其细胞分类计数与血象相似,但成熟程度较血象幼稚,红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早期可呈增生活跃,而晚期则减少。

西医治疗:①急性白血病:化学药物治疗: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有环磷酰胺、消瘤芥、利兰、阿霉素、正定霉素、自力霉素、卡氮芥等;一类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有阿糖胞苷、长春新碱、6-巯基嘌呤、氨甲喋呤、喜树碱等。

免疫疗法:主要有卡介苗、麻疹疫苗、左旋咪唑等。

抗感染、贫血、出血:如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浓缩血小板悬液输入抗出血,输用新鲜血液抗贫血等。②慢性白血病:化学药物治疗:可选用马利兰、羟基脲、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酸胺、强地松等。

放射治疗:可选用深度X线照射或放射性磷治疗。中医认识:病因病机:根据临床表现,急性白血病多属中医温病、急劳、热劳或血证等范围;慢性白血病多属中医虚劳、癥积、痰核、瘿瘤等范围。如邪毒偏盛则呈急性病程,热毒内陷脏腑,深入心肝营血,气血凝滞,表现为高热、出血、骨痛、肝脾肿大以至昏迷、抽搐等实热重证,但继之亦可虚实兼见,气血虚耗的症状日趋明显,甚或以虚证为主。如正虚突出者则呈慢性病程,邪毒伤正,气血生化乏源,即表现五脏阴阳气血亏虚的一系列虚损证候,并因虚中夹实,痰瘀结聚,故致肝脾、淋巴结肿大,若正虚再感外邪,病情更为复杂,甚至可以出现急性变的实证、热证,后期正气日耗,虚损日甚,则大多以正虚为其主要方面。

辨证施治:热毒炽盛:证见壮热、头痛、身痛骨痛、烦躁、口渴、出血,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热毒偏盛者亦可选用当归芦荟丸加味。痰瘀阻滞:证见胁下癥块、按之坚硬、时有胀痛、形体消瘦、面色不华、舌暗红,脉细或舌淡、形胖,脉细。治宜活血祛瘀,化痰软坚,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味。气血两虚:证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眩晕、心悸、气短、自汗、腰膝酸痛、时有鼻衄、齿衄、皮下出血或呕血,便血,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宜益气养血,方用人参养营汤加减。肝肾阴虚:证见低热、虚烦不安、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腰酸乏力、手足心热、口干、鼻衄、齿衄、皮肤瘀斑、盗汗、舌光红、脉细数。治宜养阴透热,凉血解毒,方用大补元煎合青蒿鳖甲汤。

脾肾阳虚:证见消瘦乏力、头晕自汗、面白唇淡、头昏、畏寒、肢体浮肿、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润、脉沉弱。治宜助脾温肾,方用右归饮加味。

③单方验方:当归荟丸,每服6克,日3次。青黛每服1克,日3次。

黄解毒片,每日4~8片,雄黄每服1~3分,每日1~3次。公丁香9克,肉桂12克,生南星9克,牙皂6克,樟脑12克,白川椒3克,阿魏9克,研极细末,用适量(400克)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敷肝脾肿块或肿大淋巴结。

上一篇:白血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