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059页(778字)
儿科病证名。
指婴幼儿发疹性疾病,以起病急,高热2~5天后骤然下降,随即肢体出现疹子为特征,冬春二季较多见,现代医学称为幼儿急疹或婴儿玫瑰疹。中医称为奶疹。又名烂衣疮、瘙疹,因其形状与麻疹相似,故民间亦有称为假疹者。
奶疹是婴儿期的一种较轻型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好发于1岁之内哺乳之婴幼儿,最小亦有生后2周者。
《疹科纂要》中云:“若初生婴儿未及满月,或百日内外,或未生痘疹之先,遍身发出红点,如粟米状,满月内外名烂衣疮,百日内外及未生痘疮之先,名为瘙疹,皆不治自愈。”本病的预后多属良好。
本病多由外感风热时邪,与肺脾之湿热相搏,郁于皮肤,发于肌表所致。奶疹初起,骤然高热,发病之初有呕吐、惊厥,发热过程中时并见烦躁、腹泻或便秘,但在热势较轻时神情又如平常。
发热持续2~5天后可自行消退,热退后全身出现玫瑰色斑疹,皮疹稀疏,散在躯干、颈、臀部较多,面部及肘膝以下较少,疹出后于1~2日消退干净。本病根据临床发展分为肺胃蕴热期和疹出热退期进行辨证论治。
肺胃蕴热期可见患儿骤发高热,并伴有呕吐,或惊厥,烦躁,食少,便秘或溏泄,尿黄,咽部微红肿。热势下降时,神情嬉笑如常,舌质微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辛凉疏风解表退热,方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可加竹茹、藿香降逆止呕,加钩藤、蝉衣以疏风镇肝熄风。疹出热退期可见发热3~5天后即逐渐消退,然后全身出现玫瑰色红丘疹,皮疹稀疏,无痒感,疹出后1~2日消净,不留疤痕,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治宜清热解毒,可选方化斑解毒汤,若周围已有典型奶疹患儿,亦可在疹子未出前服用本方。
发现典型及疑似患儿,应及时隔离1~2周,对高热易惊厥患儿,应使用药物或物理降温等方法以退热镇静,防止损伤大脑。
注意患儿衣着保暖要适当,多饮开水,注意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来往于医院就诊,以防止其它合并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