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091页(1238字)
中药名。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的根及根茎。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苗枯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约8~13厘米,径约0.5~2厘米。
外皮暗紫红色或棕黑色,有纵皱及横向裂纹,顶端有时具环纹。少数有圆柱状根茎,多数仅留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粉红色或淡黄色,有排成环状的小白点。气无,味微苦涩。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此外,甘肃、江西、陕西等地亦产。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小白花地榆Sanguisorba parviflora(Maxim.)Takeda(东北、内蒙古)、细叶地榆S.tenuifolia Fisch.et Link(东北)、长叶地榆S.longifolia Bertol.(东北、内蒙古)等,亦同等入药。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
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表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
取出,晒干。
味苦酸,性寒,无毒。入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
6~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研末掺。
虚寒者忌服。①治血痢不止:地榆60克,甘草(炙、锉)半两。
上2味粗捣筛。每服15克,以水1盏,煎取2克,去渣,温服,日2夜1(《圣济总录》)。
②治烧烫伤: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根含鞣质约17%,三萜皂甙2.5%~4.0%。
分离出的皂甙有:地榆糖甙1、地榆糖甙Ⅱ;地榆皂甙B。茎叶含槲皮素和山柰酚的甙、熊果酸等三萜类物质。
叶含维生素C。花含矢车菊甙、矢车菊双甙。药理实验表明①对实验性烫伤的治疗作用:外用炒地榆粉,对Ⅱ~Ⅲ度烫伤有一定疗效。
从地榆中提出的鞣质疗效不如地榆粉。②止血作用:地榆炭煎剂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③抗菌作用:花的浆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加热后作用减低或消失。
地榆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对白喉、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绿脓等杆菌以及人型结核杆菌都有抑制作用,对于某些致病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大鼠每天灌服水提取物(1∶3)20毫升/公斤,共10天,未有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第5及第10天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临床报道①治疗小儿肠伤寒:以白花蛇舌草和地榆一起用药。
②治疗烧伤:以地榆粉用煮沸的麻油调成糊状涂于创面,对于浅度烧伤,特别对中小面积、污染较轻的烧伤效果较好。
地榆 1.根 2.植株的一部分 3.花枝 4.花 5.果实
地榆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