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伏气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204页(664字)

①病证名。

指感受外邪,蕴伏于里,经过一定时期而发的温病。亦称晚发,伏气温病。出《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注解伤寒论》:“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伏气之说源出《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如《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关于邪气伏藏的部位,各家说法不一。

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中而……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宋·成无己认为邪“伏藏于经脉中。”明·吴又可《温疫论》认为邪“伏于膜原。”清·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认为:“若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并强调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张锡纯《衷中参西录·治温病方》认为:“春日阳生,内蕴之热,原有萌动之机,而复薄受外感,与之相触,则陡然而发,表里俱热。”后世一般认为外感病凡初起不见表证,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治以清泄里热为主。见温病、春温、伏暑、温疟等条。

②气功术语。指呼吸之气还复归于气海而成不呼不吸的状态。见《天仙正理》伏气直论:“唯能伏气则精可返而复还为先天之气,神可凝而复还为先天之神。所以炼精者欲以调此气而伏也;所以炼神者欲以息此气而伏也。”③指胎息,见《天仙正理》伍守虚注:“然胎息与伏气本是一事”。④指结成圣胎之因。

见《胎息经注》:“胎从伏气中结。”即纳气于丹田,内存丹田之气,神气相合,结为内丹。

上一篇:休息痢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