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羊蹄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334页(948字)

中药名。

见《岭南采药录》。别名:紫背草、爆仗草、山草。

为菊科植物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L.)DC.的全草或带根全草。一年生草本。

高10~40厘米。茎直立,或近根部倾斜,紫红色或绿色,秃净或被疏毛。基生叶卵形,琴形,长5~10厘米;上部的叶较小,常为全缘为具粗锯齿,基部多少抱茎;叶面绿色,背常为紫红色。头状花序,顶生;梗长5~8厘米,每为2分歧;总苞片矩圆形,2列,绿色,基部膨大;花托平坦;花两性,全部为管状花,花冠与苞片几等长,紫色,外表有短毛,5裂;雄蕊5,药截头状,顶部有一腺状尖头,基部钝;雌蕊1,子房下位,柱头分叉,稍伸出于花药之上。瘦果长约3毫米,狭矩圆形,有棱,冠毛白色,柔软。

花期7~11月。果期9~12月。分布广东、广西、贵州、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同属植物小一点红E.prenanthoidea DC.外形与本种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总苞短于花冠,下部的叶卵形,仅有粗齿,不为琴状分裂。其全草亦入药用,功效与本品基本相同。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干燥全草,长约30厘米左右,根茎细长,圆柱形,浅棕黄色。茎多分枝,细圆柱形,有纵纹,灰青色或黄褐色。叶纸质,多皱缩,灰青色,基部叶卵形、琴形;上部叶较小,基部稍抱茎。

头状花序干枯,花多脱落,仅存花托及总苞,苞片茶褐色,干燥膜质。瘦果浅黄褐色,冠毛极多,白色。

有干草气,味淡略咸。

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味苦,性凉,无毒。清热,利水,凉血,解毒。

治痢疾,腹泻,便血,水肿,肠痈,聤耳,目赤,喉蛾,疔疮,肿毒。内服:煎汤,15~24克(鲜者30~60克)。外用:煎水洗或捣敷。孕妇慎用。

①治赤白痢症及远年便血:羊蹄草和精肉煎汤服之(《岭南采药录》)。②治水肿:鲜一点红全草,灯心草各60克。

水煎,饭前服,日2次(《福建民间草药》)。③治无名肿毒,对口疮:鲜一点红叶1握,加红糖捣烂敷贴,日换2次(《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小儿疳积,羊蹄草根9克。蒸瘦猪肉吃(《广西中草药》)。临床报道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肺炎。

一点红 1.花枝 2.花

小一点红

上一篇:羊蹄肉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