椋子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768页(908字)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松杨、凉木(《本草拾遗》)。

基源 为山茱萸科梾木属植物株木的心材。

原植物 梾木Cornus macrophylla Wall.

余项参见“丁榔皮”条。

。【化学】:

附 树皮含鞣质8%~20%。

叶含鞣质5%~13%。种子含半干性油,出油率7%~15%,及异槲皮甙。

果肉及种仁含油脂。鲜果含油量33%~36%,出油率20%~30%。油含不饱和脂肪酸约77.68%,其中油酸约38.3%,亚油酸约35.85%[1]。干根和树皮含桦木酸(Betulinic acid).产率约1.2%[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07 [2] CA 1984;101:188103n。【药性】:

性味 ①《唐本草》:“甘、咸,平。”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树皮:苦,平。”

功效 破血,养血,安胎,止痛;树皮: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主治 ①《唐本草》:“主折伤。”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树皮:风湿筋骨疼痛,腰腿痛,肢体瘫痪。” ③《新华本草纲要》:“治疗高血脂症有显着疗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浙江药用植物志》:“治高血压:椋子木根60g,黄精、胆草各9g。共研细粉,每次6g,开水吞服,每日2~3次。”

单方应用 《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头痛、咽喉痛、关节酸痛:椋子木6~15g,浸酒服。”

上一篇:棉花根 下一篇:棕树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