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831页(1323字)

【名称出处】:《中国动物药》

【概况】:

基源 为鮟鱇科黄鮟鱇属动物黄鮟鱇、黑鮟鱇,药用其头骨。

黄鮟鱇属中国有2种。

原动物 黄鮟鱇Lophius litulon(Jordan),又名老头、结巴鱼、海蛤蟆(《中国药用动物志》)。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Vahl)

形态 黄鮟鱇体前端平扁,呈圆盘状,向后细尖,呈柱形。体柔软,无鳞,头和体边缘有许多皮质突起。

头很大。吻宽阔,平扁。眼较小,位头背方。口宽大,上下颌、犁骨及舌上均有尖形牙,下颌牙1~2行。

鳃孔宽大,位于胸鳍下缘后方。体无鳞,在头体上方及两颌边缘有很多大小不等的皮质突起。具侧线。背鳍Ⅵ9,前2个鳍棘位于吻背部,顶端有皮质穗,第3鳍棘位于前背背侧,后方3鳍棘均短,且由鳍膜相连。

第2背鳍位于尾部。胸鳍很宽,侧位,圆形,辐状骨2块在鳍基形成臂状。腹鳍短小,喉位。臀鳍8~11。

尾鳍近截形。体上方为紫褐色,有许多极小白点,各鳍为黑色,体下方白色,口内底前部为黄色。

生境与分布 生活在近海,常栖伏水底。用背鳍棘上端肉饵来诱捕小鱼。

能发出似老人咳嗽之声音。

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

黑鮟鱇体平扁。头大呈圆盘形。

躯干部短粗,圆锥形。体光滑柔软,无鳞。

头的周缘及体侧具发达的分枝状皮质触手突起。眼较小,眶上部及后部具骨质棘。

口大,宽阔,前位,下颌突出,两颌具强尖锐牙3行以上。鳃孔大,位于胸鳍基部的腹面。

背鳍V,8~9,第1背鳍鳍棘呈丝状,第1鳍棘位于吻端,尖端具一皮质穗,第2背鳍位于尾部,肩部每侧各生有1突出大棘,其上生有2~7个小棘。胸鳍较发达,具1长的假臂埋于皮下,腹鳍喉位。臀鳍6~7。

尾鳍截形。体背黑褐色,腹面白色,臀鳍白色,口内底的前方具黑褐色斑纹。栖近海,为底层鱼类,常潜伏海底,用背鳍棘上端肉饵来引诱捕食小鱼。

分布于东海、南海。

。【生药】:

采集 捕捉后杀死,取头骨晒干备用。另将肝脏也分别保存。

【化学】:

附 冰鲜鱼含组胺0.14mg/g。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67

【药性】:

性味 咸,平。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痈肿疮疖,牙龈脓肿,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水煎服或研末冲服,适量。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中国动物药》:“治疮疖:蛤蟆鱼头骨适量,焙干研末,麻油调涂患处。” ②《中国动物药》:“治牙龈脓肿,牙痛:蛤蟆鱼头骨适量,水煎服,日2次。”

上一篇:蛤蜊粉 下一篇:蛴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