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樟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877页(1770字)
【名称出处】:《贵州草药》
【概况】:
异名 牛筋条、牛荆树(《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猴木(湖南),大胡椒树(贵州)。
基源 为樟科樟属植物猴樟的根皮或茎皮。
原植物 猴樟 Cinnamomum bodinieri Lévl.(C.hupehanum Gamble)
形态 常绿乔木,高10~16m,树皮灰褐色,枝条紫褐色,无毛,幼枝具棱角。单叶互生,厚纸质,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8~17cm,宽3~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锐尖至圆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幼时被极细的微柔毛,后渐脱落,下面灰白色,被密绢状微柔毛,羽状叶脉,中脉在上面平坦,在下面隆起,侧脉每边4~6条,最基部一对近对生,其余互生,侧脉脉腋在下面有明显的腺窝,在上面相应处呈泡状隆起;叶柄长2~3cm。圆锥花序在幼枝上腋生或侧生,长10~15cm,总花梗有棱角,无毛;花两性,花被裂片6,绿白色,卵圆形;能育雄蕊9,排成3轮,花药4室,第1、2轮药室内向。
第3轮药室外向且花丝基部有1对肾形大腺体;子房卵圆形,无毛,柱头头状。果实球形,直径7~8mm,无毛,果托浅杯状。花期5~6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17页.图162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700~1500m的山坡疏林,灌丛中或路边林缘。
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根皮或茎皮。
【化学】:
根、干、枝、叶均含挥发油,以根部含油量最高,约为2.9%,枝约0.06%,叶为0.46%~0.6%[1]。
可将猴樟分成各种化学型:叶中挥发油以黄樟醚为主的称之香茅樟,以桉油精为主的称为桉叶油樟,而以单萜烃为主的可称之单萜烃樟[2];一般地,挥发油中含黄樟醚(Safrole)、桉油精(Cineole)、柠檬醛(Citral)、莰烯(Camphene)、α-蒎烯(α-piinene)、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α-松油醇(α-Terpineol)、樟脑(Camphor)、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丁香油酚(Eugenol)、水芹烯(Phellandrenene)等[1]。另有湖北樟(C.hupehanum Gamble)在分类上已归入猴樟,但其叶中挥发油有所不同:主要含樟脑(Camphor)(88.46%),另含莰烯(Camphene)、α-蒎烯(α-Pinene)、柠檬烯(Limonene)、龙脑(Borneol)等[2]。
参考文献 [1] 云南经济植物.云南人民出版社,1972:260 [2] 植物学报 1987;29(5):541。【药性】:
性味 ①《贵州草药》:“辛,温。”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辛,温。”
功效 驱风,行气,温中,镇痛。
主治 ①《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茎皮治烧伤,烫伤。”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胃肠炎,风寒感冒,风湿麻木,劳伤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研末调敷或研末酒炒布包作热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贵州草药》:“治腹中痞块:香樟根皮、生姜、橘叶、石菖蒲各30g。研末,酒炒包敷患处腹部。” ②《贵州草药》:“治胃肠炎:香樟根皮、辣蓼根各15g,水煎服。” ③《贵州草药》:“治劳伤疼痛:香樟根皮、铁筷子、辣蓼根、鹅不食草各15g,泡酒服。1次15g,1日3次。”
单方应用 《贵州草药》:“治风寒感冒:香樟根皮15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