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黄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065页(1300字)
【名称出处】:《东北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 洋虎耳草(《中国植物图鉴》),细辛幌子、常黄连(《东北药用植物志》),朝鲜黄连(《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毛黄连(《辽宁经济植物志》)。
基源 为小檗科鲜黄连属植物鲜黄连的根茎。
原植物 鲜黄连Jeffersonia dubia(Maxim.)Benth.et Hook.f.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25cm。根茎短,外皮暗褐色,内部鲜黄色,密生细而有分枝的须根。叶片近圆形,径约5~8cm,基部深心形,顶端微凹,边缘波状,掌状脉7~9条,叶质薄,两面光滑无毛;叶柄长13~25cm,无毛,基部具紫褐色的鳞片。
花单生于花茎顶端,径约2cm;萼片4,紫红色,早落;花瓣6~8,倒卵形,淡紫红色或带紫红色;雄蕊8;雌蕊1,纺锤形。蒴果。
种子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
果期5~6月。
(图见《长白山植物药志》.442页.图版198)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林下、山坡、灌丛或山脚湿润地上。分布于中国东北。。
【生药】:
采集 9~10月采挖根茎,除去地上部分及根须,洗净,晒干。
药材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
鉴别 干燥根茎甚短,外表棕褐色,上有茎基残存,并被小鳞片。断面黄白色,木质部往往有空隙,气特异,味苦。
。【化学】:根和根茎含小檗碱(Berberine)[1];根茎含三萜皂甙、木兰碱[2]。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69 [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57
【药性】:
性味 ①《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
功效 清热解毒,健胃止泻。
主治 ①《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发热烦躁,口舌生疮,眼结膜炎,扁桃体炎;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衄血,吐血;肠炎,腹泻,痢疾。”②《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消化不良,腹痛,痈疽,疔肿,外伤感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如洗眼等。)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热吐酸:鲜黄连6g,苍术9g,甘草3g,水煎服。”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眼结膜炎:鲜黄连适量,煎汁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