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53页(4602字)

【名称出处】:《岭南采药录》

【概况】:

异名 千里香、满山香(《生草药性备要》),五里香(《陆川本草》),过山香(《福建中草药》)。

基源为芸香科九里香属植物千里香的枝、叶。九里香属全世界约12种,中国有8种。

原植物 千里香Murraya paniculata(L.)Jack.

历史 为中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一带的民间药物。《纲目》曾引傅滋《医学集成》谓:“治肛痛,以九里香草捣碎浸酒服。”有人疑即本种。九里香已载入《中国药典1977年版》。

形态 常绿灌木,小枝浑圆,光滑无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不具翼;小叶3~5,稀7,具短柄或几无柄,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2~8cm,宽1~3cm最宽处常在中部以下,顶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上面深绿色,具光泽,中脉下凹,被疏柔毛,侧脉不明显,下面青绿色,中脉凸出,无毛,全缘,纸质或厚纸质。

腋生或顶生聚伞花序,花轴无毛或几无毛,花大,直径达4cm,极芳香,花梗细瘦;萼片5,三角形,长约2mm,被疏柔毛,宿存;花瓣5,白色,倒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2~2.5cm,宽7~9mm,通常在外面上部被微柔毛,有透明腺点;雄蕊10,长短相同,无毛,长1~1.2cm;花柱棒状,长4~6mm,柱头增大,较子房宽;子房长筒形,2室。浆果卵形或椭圆形,朱红色,长1.2~2.0cm,厚5~10mm。种子1~2粒,种皮有绵质毛。花期4~6月,果期9~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54页.图2838)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较干旱的旷地或疏林中,因其花大且极芳香,常栽培于庭园及家前屋后以供观赏。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

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

鉴别

性状 本品小枝坚硬,多分枝,圆柱形,直径至7mm,表面灰黄色,有细纵纹;质坚硬,断面中心颜色较淡。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9片,小叶片呈卵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2.5cm,宽8~20mm,先端钝尖,圆形或稍凹,基部楔形,全缘,叶新鲜时深绿色,干后渐变黄色,表面有光泽,略呈革质,有透明点。

气香,味苦、辛、有麻舌感。

以叶多、色绿、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壁较薄,形较小,气孔多数。

单细胞非腺毛,先端尖,稍弯曲,长80~160μm,基部直径约8μm。叶肉内散列多数大型圆形油室,直径40~100μm。 茎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边形,气孔多数,不定式。具多数单细胞非腺毛,形状、大小与叶表面相似。 茎(或小枝)的横断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排列整齐,有的分化为单细胞非腺毛。皮层散列多数油室,类圆形,直径100~200μm。

中柱鞘纤维6~20个成群,断续排列成环。韧皮薄壁细胞细小。木质部发达,占茎半径的1/2,由导管和木纤维组成,呈金黄色。中央为髓部薄壁组织,细胞略呈长圆形。(图见《中药志》.第4册 第2版,图143~147)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回流15分钟,趁热滤过,浓缩,点于硅胶G-0.7%CMC板上,以氯仿-乙酸-水(4:1∶1)为展开剂,以新九里香素、橙皮内酯水合物、九里香乙素、九里香丙素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254~365nm)下检视,斑点均显蓝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14)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茎、叶含黄酮化合物:3’,4’,5,5’,7,8-六甲氧基黄酮、3,3’,4’,5,5’,7,8-七甲氧基黄酮、3’,4’,5,5’,7-五甲氧基黄酮等[1],又含多种香豆素成分:九里香内酯(Hainanmurpanin)、九里香甲素(Isomexoticin)、九里香乙素(Murpanidin)、九里香丙素(Murpanicin)、九里香丁素(Murragatin)、九里香戊素(Murralogin)、及5,7-二甲氧基-8-(3’-甲基-2’-酮基丁基)香豆素等[2],还含多种游离氨基酸:半胱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亮氨酸等[3]。 叶含挥发油,油中主含1毕澄茄烯(1-Cadinene)、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甜没药烯(Bisabol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牻儿醇(Geranio1)、蒈烯-3(Carene-3)、丁香油酚(Eugenol)、香茅醇(Citronelol)、水杨酸甲酯、硫愈创篠(s-quaiazulene)[4]

参考文献 [1] 化学学报 1984;42(12):1308 [2] 药学学报 1983;18(10):760 [3] CA 1979;90:51414d [4] CA 1970;72:136282n

【药理】:

以石油醚提取的结晶性成分,可松弛大离体小肠平滑肌,对组胺引起的收缩有拮抗作用,但对乙酰胆碱引起的痉挛无阻断作用;对麻醉犬血压、呼吸无显着影响[1]

所含丁香酚(Eugenol)对多种细菌及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2]。5%的乳剂可显着增加胃粘液分泌[3],并有中枢抑制[4]及较强的抗组胺作用[5]。所含牻牛儿醇(Geraniol)有抗菌和驱虫作用[6]。小剂量抑制大鼠自发活动和胃肠运动,大剂量有泻下作用[7]

所含香茅醇(Citronellol)和石竹烯(Caryophyllene)分别有抑菌和平喘作用[8]。九里香茎皮中糖蛋白给孕期12天孕ip 10mg/kg或膜腔内注射3mg/胚胎,3~5d后获得明显的终止妊娠效果,组织学检查见蜕膜变性、坏死、炎性浸润,血窦瘀血、出血等改变。在麻醉状态下孕兔iv 10mg/kg糖蛋白后5~6min见子宫张力及节律性收缩均增强[9]

参考文献 [1] Indian J Pharm 1970;32(3):65 [2]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7;(5):224 [3] Proc Soc Exp Biol Med 1948;67:34 [4] CA 1961;55:10696a [5] CA 1981;95:143920x [6] CA 1978;88:100203d [7]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0;56(6):210s [8] Planta Med 1974;26(2):184 [9]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9;20(5):283。【药性】:

性味 辛、微苦,微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辛,温。” ②《福建中草药》:“辛、苦,温。”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辛、苦,温。”

归经 入心、肝、肺三经。

功效 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祛风除湿。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肿痛,胃痛,疥疮,虫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止痛,消肿毒,通窍,能止疮痒,去皮风,杀镕疥。” ②《岭南采药录》:“患百子痰打,用叶4g,捣烂煮粥,和糖服之。” ③《广西中药志》:“行气止痛,活血散瘀。治跌打肿痛,风湿,气痛。” ④《中药大辞典》:“行气,活血,祛风,除湿,并有麻醉镇痛作用。治脘腹气痛,肿毒,疥疮,皮肤瘙痒,跌打肿痛。

”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麻醉,镇惊,解毒消肿,祛风活络。用于跌打肿痛,风湿骨痛,胃痛,牙痛,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虫、蛇咬伤,局部麻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服。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阴虚火亢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两面针、香附,治溃疡病。

②配地耳草、小茴香等,治跌打肿痛。 ③配消山、桃叶等,治子宫下垂。

方选和验方 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子宫下垂:消山虎、九里香、勿头鸭、桃叶、假地遯、大叶铁鞭、山大颜叶、米醋。本方服用时配合用金樱根和生艾各1.75kg,加水5kg,煎浓缩后加醋1.5kg,备服用。” ②《中国民间草药方》:“治肝胃不和胃痛:过山香花8g,紫荆皮12g,香樟树叶8g,薄荷6g。将药煎后调拌红糖冲服,1日数次。” ③《福建药物志》:“治溃疡病:九里香叶、两面针各2份,海螵蛸5份,干姜、甘草各1份,共研末,每次3g,开水送服,每日3次。” ④三九胃泰(第一军医大学):“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⑤《福建中草药》:“治风湿性关节炎:九里香、穿山各50g,枫荷梨35g。每日1剂,分2次服。”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肿痛:鲜九里香叶、鲜地耳草、鲜小茴香、鲜山栀叶各等量,共捣烂,酒炒敷患处。”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痛:九里香叶9g,煅瓦楞子30g。共研末,每次服3g,每日3次;或九里香叶粉、两面针粉各2份,骨香粉、松花粉各1份,和匀,加粘合剂制成水丸如黄豆大。每次服10~15丸,每日3次。”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鲜九里香叶15~30g,鲜刺针草30~90g。水煎,分2~3次服(或用鼻饲)。如高热加大青叶30g,同上药煎服;抽搐频繁痰多者,另取鲜九里香叶15~30g,捣烂用冷开水冲服。”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手术麻醉:九里香、两面针,用25%九里香注射液(使用时稀释1~2倍)和0.5%两面针注射液均作浸润麻醉。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均可。诱导时间:两面针2~6分钟,九里香10~20分钟,维持3~8小时。

或用鲜九里香500g,洗净捣烂,加三花酒(或50%乙醇)600ml,浸泡24小时,取滤液备用。用时直接涂于咽喉部粘膜表面,用于扁桃体挤切术,效果良好。涂后数分钟出现麻醉作用,药效持续10分钟左右。”

单方应用 《福建中草药》:“治湿疹:九里香鲜枝叶,水煎。擦洗患处。”

食疗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骨痛:九里香、五色梅根、龙须藤根各15g。炖骨或浸酒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