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93页(1907字)

【名称出处】:《中国民族药志》

【概况】:

异名 阿各(蒙族名),汗格尔(蒙药名)。

基源 为菊科蒿属植物冷蒿的地上部分。蒿属全世界380余种,中国约200种。

原植物 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

历史 为较常用蒙药。唐《四部医典》中收载有“汗巴”一名,至清《晶珠本草》中对其有较详细的记载,云:“汗巴”有四种,即“汗甲”、“汗格尔”、“汗曼尔”和“哈日那格”,据考证中国内蒙古所用“汗曼尔”其原植物主要是冷蒿(小白蒿)。

个别地区有用同属植物代茵陈用。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70cm,全株被灰白色柔毛,微有光泽。

茎多丛生,基部木质化,中、上部分枝繁多。叶互生,无柄或具短柄,二~三回羽状全裂,长0.5~1.5cm,宽约1cm,茎中部叶稍大,基部裂片抱茎成托叶状,其余裂片常3~5全裂,顶端裂片较大,长椭圆形;茎上部叶小,3~5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

头状花序半球形,微下垂,排列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梗短,总苞直径2.5~3mm,密生银白色长柔毛,总苞片3层,外层叶状,披针形,内层卵形或宽卵形,长1~2mm,边缘宽,背面绿色,中脉明显,被长茸毛;花序托有多数银白色长柔毛,长约2mm;花多为管状,黄色或淡黄色,外层为雌花,长约2mm,雌蕊1枚,柱头2歧,伸出花冠外;内层为两性花,长约2mm,顶端5裂,裂片阔三角形;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歧,顶端弯曲,伸出花冠外。瘦果长圆形,长约1mm,无毛。花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23页.图645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干旱的草原、山坡、丘陵。

分布于中国东北及河北、内蒙古、青海、新疆。蒙古,原苏联西伯利亚、中亚、欧洲、北美也有分布。

。【生药】:

鉴别 茎呈圆柱形,少数分枝,长短不等,直径1~3mm;表面淡黄绿色,茎基部木质化呈淡褐色或褐色,密被灰白色毛茸,具纵棱;质脆,易折断,气微香,味微辛、苦。

叶多脱落,皱缩或破碎,取完整叶湿润后平展,可见二~三回羽状全裂的叶片,小裂片全缘,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2~5mm,宽0.5~1mm,两面均被白色毛茸。头状花序小,直径约2mm,灰黄色,总苞密生银白色长柔毛。气芳香,味辛、苦。

。【化学】:

叶和茎中主含黄酮碳甙[1];从全草中分离出多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为卡尼(Canin)、阿利特长尼(Arteconin)、利得亭(Ridentin)[2]及8-去氧可波林B(8-Desoxy-cumambrin B)[3]

参考文献 [1] CA 1983;98:2758a [2] J Nat Prod 1981;44(6):722 [3] Phytochemistry 1985; 24(5):1009

【药性】:

性味 辛,温。

功效 燥湿,杀虫。

主治 胆囊炎,驱蛔虫、蛲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胆囊炎:小白蒿15g,香附子、蹄草、问荆、车前草各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2次。” ②五味刺柏洗剂(《中国民族药志》)治关节黄水,瘀症,皮肤病:小白蒿、刺柏、山川柳、麻黄、冬青叶各30g。共为细粉。水煎温服,每服3g,日1~2次。

亦可将上药浸泡于温泉水或热水中,专供洗做用。为蒙古族用药。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驱蛔虫、蛲虫:小白蒿15g,蒲公英根30g。水煎服,早、晚空腹各1次。

” ④《中国民族药志》:“治鼻出血,月经过多,肾热尿血,肺热咳血,肝热,各种肿块,关节肿痛:小白蒿1~3g,水煎服。外用小白蒿适量,研末敷患处。为蒙古族用药。” ⑤《中国民族药志》:“治鼻出血:小白蒿、黄柏等量,加水适量,煎煮,滤取煎液浓缩,加胆汁膏少量,混匀。1日滴鼻数次。单用小白蒿捣碎,塞鼻腔内。为蒙古族用药。”

上一篇:小白鱼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