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99页(3589字)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 (《广雅》)。
基源 为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的颖果。小麦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约有4种。
原植物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历史 小麦首载于《本草经集注》,《别录》列为中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形态 越年生栽培作物,植株高矮随生长条件而异。
叶片狭披针形。穗状花序长5~10cm,宽1~1.5cm,小穗含3~9小花,上部小花常不发育;颖卵圆形,长6~8mm,主脉于背面上部具脊,由顶端延伸为长约1mm的尖头;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8~10mm,顶端具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几等长。
花果期6月前后。(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189页.图311)
生境与分布 中国几乎普遍栽培。
欧、亚大陆和北美也广为栽培。
。【生药】:采集 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产国各产麦区。
鉴别
性状 颖果长圆形,两端略尖,长至6mm直径1.5~25mm;表面浅黄棕色或黄色,稍皱缩,腹面中央有一纵行深沟,顶端具黄白色柔毛。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弱,味淡。商品有时带有未脱净的颖片及稃,颖片革质,具锐脊,顶端尖突;外稃膜质,顶端有芒,内稃厚纸质,无芒。以粒均匀、轻浮、无杂质为佳。
显微 粉末类白色,有棕色果皮碎片,气微,味淡。 ①淀粉粒以单粒为主,大粒圆形、广卵圆、圆三角形、盔帽形或肾形,略扁,少数一端尖突,直径32~43μm,侧面观椭圆形,直径12~20μm,有的一边平一边突起似贝壳状,脐点长裂缝状,层纹少数隐约可见;小粒类球形,直径3~10μm;复粒少,由2~4或更多分粒组成。 ②果皮表皮细胞 表面观呈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长66~224μm,直径17~43μm,垂周壁厚2~4μm,呈连珠状。
③果皮中层细胞 常数层重叠,一种细胞表面观呈长多角形或长条形,直径11~50μ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一种细胞较大,呈不规则多角形,壁稍厚,波状弯曲,部分壁连珠状,细胞间隙明显,有的彼此分离。 ④横细胞 呈长条形,排列整齐,直径7~22μ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横细胞与其下的管细胞垂直交错排列。 ⑤管细胞 呈长管状,直径10~17μm,壁厚约3μm,长40~243μm,各细胞以侧面短分枝相连结,有较大间隙,成熟时细胞彼此分离。
另可见种皮细胞糊粉层细胞及非腺毛。(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34)
理化 取样品粉末01g,加70%乙醇1ml,冷浸过夜,上清液作供试液,以果糖、蔗糖、棉子糖为对照,点于硅胶G-1%CMC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层液为展开剂,以棉子糖、蔗糖、果糖为对照。展距10cm,重复1次,喷以α萘酚硫酸溶液,加热后,果糖、蔗糖、棉子糖均显蓝紫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56)
。【化学】:含淀粉53%~70%,蛋白质11%,糖类(蔗糖、葡萄糖、棉子糖)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分解酶及微量维生素B等。
参考文献 中药志.第2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379
【药理】:
本品所含的尿囊素具有镇静作用,其铝盐具有除臭及收敛作用[1]。
尿囊素与1,2-吡咯烷酮5-羧酸钠制成复方,外用能促进皮肤溃疡面和伤口愈合及生肌作用[2,3]。亦可用来制成保护口齿和治疗晒斑、烧伤的复方制剂[4]。
小麦胚芽中含有维生素E,可用于维生素E缺乏所致曲精管上皮变性,习惯性流产,月经过多等[5]。
参考文献 [1] CA 1976;85:37259x [2] CA 1976;85:25392v [3] 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出版社,1977;797 [4] CA 1977;86:111187m [5] 新编临床药物手册.重庆出版社,1990:475
。【药性】:
性味 甘,微寒。
①《别录》:“甘,微寒、面温。” ②《食疗本草》“平。” ③《纲目》:“甘、微寒。……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小麦面甘,温。” ④《中药大辞典》:“甘,凉。”
归经 入心、脾、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少阴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
功效 养心宁志,除热止渴。
主治 妇女脏躁症,神经衰弱,体虚盗汗,消渴,泄利,痈肿,内伤吐血。 ①《别录》:“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 ②《本草拾遗》:“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③《纲目》:“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
” ④《医林纂要》:“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 ⑤《本草再新》:“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煮粥。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纲目》:“小麦面畏汉椒、萝菔。”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①配通草,治老人五淋。
②配海藻、昆布,治瘿在咽喉。 ③配厚朴、竹茹,治呕吐。
方选和验方 ①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42g,小麦30g,大枣10枚。上3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温分3服,亦补脾气。
②《千金方》:“治火燎成疮:炒面,入栀子仁末,和油调,涂。” ③《养老奉亲书》:“治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30g,通草60g,水600ml,煮取200ml。内服。” ④小麦汤(《备急千金要方》)治呕吐不止:小麦30g,人参、厚朴各148g,茯苓111g,甘草37g,竹茹130g,生姜汁60ml。水煎服。 ⑤小麦汤(《外台秘要》)治瘿在咽喉,初起游气去来,肿如斛罗:小麦90g,海藻、昆布、橘皮、附子各74g,生姜、半夏各74g,白前111g,杏仁100枚,水煎服-
单方应用 《经验方》:“治汤火伤未成疮者:小麦炒黑为度,研为末,腻粉减半,油调涂之。”
食疗 ①《食医心镜》:“小麦炊作饭或煮粥食之。治消渴口干。
” ②《饮膳正要》:“白面500g,炒令焦黄,每日空心温水调(服)1匙。治泄痢肠胃不固。” ③小麦粥(《饮食辨录》)治心气不定致心悸,怔忡不安,失眠,以及妇女脏躁证,自汗、盗汗,脾虚泄泻:小麦30~60g,粳米100g,大枣5枚。小麦煮汁,再入粳米、大枣同煮。
或先将小麦捣碎,同枣、米煮粥。每天温热食2~3次,3~5天为1疗程。
④小麦大枣茶(《家庭药膳手册》)治小儿夜啼:淮小麦15g,大枣6g,甘草(炙)、蝉衣各3g。以上各味水煎,代茶饮,也可加适量葡萄糖。
⑤小麦鸡血粥(《家庭药膳手册》)治气虚型崩漏:小麦150g,鲜鸡血20ml,米酒100g。
用小麦加水适量煮粥,鸡血用酒拌匀,放入小麦粥内煮熟,1日分2次食。。【医药家论述】:
①陶弘景:“小麦合汤,皆完用之,热家疗也,作面则温,明麦亦当如此。
” ②苏敬《唐本草》:“小麦汤用,不许皮坼,云坼则温,明面不能消热止烦也。” ③苏颂《图经本草):“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作麹则平胃止利。其皮为麸,性复寒,调中去热,亦犹大豆作酱豉,性便不同也。
” ④李时珍《纲目》:“小麦面,医方中往往飞用罗面,取其无石末而性平易尔。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