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大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356页(786字)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基源 为蓼科大黄属植物天山大黄的根和根状茎。

原植物 天山大黄Rheum wittrockii Lundstr.

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高40~100cm,具细沟槽。叶片少数,卵状三角形或椭圆状卵形,长达40cm,宽达30cm,基部深心形,边缘波状或稍皱折,具5脉,表面无毛,背面有疏绒毛;叶鞘红色,有柔毛。圆锥花序,花白色或玫瑰色,长约2mm,内花被片稍大于外花被片;花梗短,关节在中下部,果期伸长。果圆形,长达13mm,宽约15mm,有红色宽翅,两端心形,翅中有脉。

花期5~6月,果期8月。(图见《中国沙漠植物志》.图版1190.1-3)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草丛和林间。

分布于新疆南部和北部。。

【生药】:

采集 秋末茎叶枯萎或春季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晒干。

药材产于新疆阿尔泰山和天山山区。

鉴别 根茎类圆柱形,长8~21cm,直径2.5~4cm,表面棕褐色,断面黄色,有放射状棕色射线,形成层环明显,并有同心性环纹,气微,味苦、涩。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

功效 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主治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5(4):“肠道积滞,大便秘结,热毒疮疡,热粒初起,湿热黄疸,瘀肿疼痛,血瘀经痛,癥瘕,跌打及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火邪上炎之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烫火伤等。”

上一篇:井底泥 下一篇:天山花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