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521页(1544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牛扁(《植物名实图考》),曲芍(山西)。
基源 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牛扁的块根。乌头属全世界约350种;中国约165种,其中可供药用的近50种。
原植物 牛扁Aconitum barbatum Pers.var.puberulum Ledeb.(Aoonitum ochranthum C.A.Meyer)
历史 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唐本草》注云:“此药似三堇、石龙芮等,根如秦艽而细,……。野人名为牛扁,疗中虱甚效。”《证类本草》谓:“中扁出桂阳川谷,今潞州、宁州亦有之,……今潞州止一种,名便特,六月有花,八月结实,采其根捣末,油调杀虮虱,根苗主疗大多相似。”潞州即现在的山西潞城县,所指可能即本品。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直生,圆柱形,长达15cm,直径约8mm。
茎高55~90cm,直径2.5~5mm,茎和叶柄均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叶2~4枚,在花序之下分枝。基生叶2~4,与茎下部叶都具长柄;叶掌状全裂,叶片肾形或圆肾形,长4~8.5cm,宽7~20cm,叶分裂程度较小,中全裂片分裂不近中脉,末回小裂片三角形或狭披针形,叶柄基部具鞘。
顶生总状花序,具密集的花;轴及花梗密被紧贴的短柔毛;小苞片生花梗中部附近,狭三角形;萼片黄色,外面密被短柔毛,上萼片圆筒形,高1.3~1.7cm,粗约3.8mm,直,下缘近直,长1~1.2cm;花瓣无毛,唇长约2.5mm,距比唇稍短,直或稍向后弯曲,花丝全缘,无毛或有短毛;心皮3。蓇葖长约1cm。
疏被紧贴的短毛。种子倒卵球形,长约2.5mm,褐色,密生横狭翅。
7~8月开花。(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图版3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2700m间山地疏林下或较阴湿处。
分布于华北及新疆东部。原苏联西伯利亚也有分布。。【化学】:
主要含生物碱和鞣质。
生物碱有11种,计有冉乌头碱(Ranaconitine)、拉杷乌头碱(Lappaconitine)、牛扁亭(Lycaconitine)、番木鳖碱(Strychnine)、马钱子碱(Brucine)、Septentriodine和Septentrionine以及4种无定形玻璃状生物碱[1,2]。还有两个鞣质为Furosin和Dehydrogeraniin[3]。
参考文献 [1]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99 [2]药学通报 1982;17(5):45 [3]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2;(5):49。【药性】:
性味 苦,微寒。
主治 身皮热疮,风湿关节炎,喘咳。 ①《本经》:“主身皮疮热气,可作浴汤。” ②《新华本草纲要》:“治腰腿痛,风湿关节炎,治喘咳,老年慢性气管炎。外用治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使用注意 《本经》:“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支气管炎,腰腿痛,关节肿痛:牛扁3~6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