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679页(1923字)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 耐惊菜(《救荒本草》),虾蠊菜(《生草药性备要》),满天星(《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 苋科莲子草属植物莲子草的全草。莲子草属全世界约200种;中国约4种、3种药用。
原植物 莲子草Alternantera sessilis(L.)DC.(Illecebrum sessilis L.),又名白花仔(广州),节节花、虾蚶菜、曲节草(福建)。
历史 始载于《救荒本草》,云:“耐惊菜,一名莲子草,以其花蓇葖状,似小莲蓬样,故名。”《植物名实图考》载:“满天星生水滨,处处有之,绿茎铺地,花叶俱类旱莲草。”经考证,所指均为本种。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0~45cm。茎上升或匍匐,多分枝,具纵沟,沟内有柔毛,在节处有1行横生柔毛。
叶对生,条状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1~8cm,宽2~20mm,全缘或具不显明锯齿,花两性,头状花序1~4个,腋生,无总梗;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白色宿存;雄蕊3,花丝基部合生成杯状,花药1室;退化雄蕊三角状钻形,全缘。胞果倒心形,边缘常具翅,包于花被内;种子卵球形。
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09页.图121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村庄附近草坡、水沟、田边或沼泽或海边潮湿地。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印度、缅甸、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夏季采收,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
含24-亚甲基环木菠萝醇(24-Methlenecycloatanol)、环优卡仑醇(Cycloeucalenol)、β-豆甾醇、菜油甾醇、α-菠甾醇、5α-甾豆甾-7-烯醇(5α-Stigmasta-7-enol),以及上述甾醇的棕榈酸酯[1]。
附 根中含羽扇豆醇[2]。
参考文献 [1] CA 1981;94:117760 [2] CA 1979;91:207443w
【药性】:
性味 苦,凉。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 ②《四川中药志》:“微苦,寒。” ③《泉州本草》:“淡,微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微甘、淡,凉。”
归经 入心、小肠二经。
功效 清热,凉血,利尿,解毒。
主治 咳嗽吐血,痢疾,肠风下血.淋病,痈疽肿毒,湿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瘀,消毒,敷疮。” ②《植物名实图考》:“洗无名肿毒。” ③《福建民间草药》:“消炎止痛,拔毒退肿。”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咳嗽,吐血,下乳。” ⑤《四川中药志》:“清火退热,治牙痛,利水,疗肠风下血。” ⑥《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逐血消瘀,通淋利小便。治发热口渴,淋症,肠痈,痢疾,外敷痈疽肿毒。
”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痢疾,鼻衄,咯血,便血,尿道炎,咽炎,乳腺炎,小便不利;外用治疮疖肿毒,湿疹,皮炎,体癣,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福建中草药》:“治肺热咳血:虾蚶菜90g,捣汁,加食盐少许,炖温服。” ②《闽南民间草药》:“治赤白痢疾:节节花鲜全草15~24g,水300ml,煎7分,赤痢和白糖服,白痢和红糖服,或调蜂蜜最妙。” ③《泉州本草》:“治小便疼痛:节节花全草60g,煎汤泡食盐或糖,代茶频服。” ④《泉州本草》:“治慢性肠痈:节节花鲜全草,捣绞汁泡酒服。每次30ml,每日3次。
” ⑤《福建民间草药》:“治蛇伤:鲜曲节草60~120g,鲜地瓜烧酒120ml,酌加水,煎取成100ml,内服所余药渣,捣匀敷贴伤处。” ⑥《闽南民间草药》:“治蜂窝痈:节节花鲜全草适量,捣汁和鸡蛋清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