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乳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836页(1109字)

【名称出处】:《中国的真菌》

【概况】:

异名 脂菌(《滇南本草》)。

基源 为红菇科(乳菇科)乳菇属真菌辣乳菇的子实体。

原植物 辣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L.ex Franch.)Gray,又名辣味乳菇、蘑菇(山西),白帽菌(《湖南主要食用菌和毒菌》)。

历史 《滇南本草》整理小组认为《滇南本草》中的羊脂菌,即为白乳菇。

其原文云:“羊脂菌,色白,味甘,性寒。无毒。主治清肺胃,去内热。

惟患冷疾腹痛泄泻者忌。”从原文描述中可看出《滇南本草》整理小组把羊脂菌作白乳菇是错误的。

因白乳菇鲜时有胡椒样辣味,煮熟后味苦,吃后常使人呕吐,但晒干煮洗后可食。

且性温。能追风散寒、舒筋活络,是山西太原市的“舒筋丸”中最主要原料蘑菇的种类之一。故不可能羊脂菌即为白乳菇。

《吴蕈谱》载:“杨树蕈,损之有汁者,曰奶浆蕈。…有白面子,…并可食。”“味有辣者。”此即系本菌。

形态 子实体散生至群生,全部白色。菌盖直径6~18cm,厚,中央脐状,后下凹,最后成漏斗状,不粘,光滑,无环带,边缘最初内卷,然后平展;菌肉白色;菌柄圆柱形或向下渐细,中实,无毛,长1.5~6cm,直径1~3cm;菌褶极密,狭窄,分叉,成熟时变成蛋壳色。孢子无色,微粗糙,近球形或广椭圆形,6.5~8×5.5~7.5μm。囊状体梭形,50~60×9~12μm。

味苦,乳汁白色。(图见《中国药用真菌》.174页.图67)

生境与分布 生于阔叶林中的地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黑江、吉林、河北、内蒙古、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广西。亚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也有分布。

。【药性】:

性味 苦,温。

①《中国药用真菌》:“苦,温。” ②《中国本草图录》:“苦,温,有小毒。”

功效 祛风散寒,舒筋活络。

主治 筋络不舒,腰腿疼痛,手足麻木,风湿痹痛。

①《中国药用真菌》:“能追风散寒,舒筋活络。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不舒,四肢抽搐。

” ②《中国本草图录》:“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适,风湿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入丸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