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沙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995页(715字)

【名称出处】:植物分类学报

【概况】:

基源 为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沙棘的果实。

沙棘属全世界约4种、5变种;中国均产。

原植物 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 Schlechtend.〔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thibetana(Schlechtend.)Serv.〕

形态 矮小灌木,高4~40cm,稀达1m;叶腋通常无棘刺,枝顶端刺状。

单叶对生或3叶轮生,稀互生;叶片线形或长圆状线形,长10~25mm,宽2~3.5mm,幼时上面疏生银白色鳞片,老时脱落,下面密被银白色及少数褐色鳞片。雌雄异株;雄花黄绿色;花萼2裂;雄蕊4,各2枚与花萼裂片对生和互生;雌花淡绿色,花萼囊状,顶端2齿裂。果实阔椭圆形,长8~12mm,熟时黄褐色,直径6~10mm,多汁,顶端具6条放射状黑色条纹。花期5~6月,果期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2卷.第2分册.63页.图版17:5-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300~5200m的高原草地、河滩及阶地。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药性】:

性味 《青海省中草药野外辨认手册》:“果:酸,平。”

功效 健胃,止血,解毒。

主治 胃痛,消化不良,胃溃疡,皮下出血,咽喉痛。制成片剂可预防和治疗铅、苯职业性中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