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86页(1295字)
【概况】:
基源 为黄杨科黄杨属植物黄杨或细叶黄杨的根。
原植物 黄杨Buxus sinica(R.et W.)Cheng,或细叶黄杨Buxus harlandii Hance。黄杨属约70种,分布于温带地区,中国约17种,产于秦岭以南各省区。
形态 黄杨:参见“黄杨木”条。
细叶黄杨(匙叶黄杨):为小灌木,高0.5~1m;枝近圆柱形;小枝近四棱形,纤细,直径约1mm,稍被柔毛;节间长1~2cm。
叶薄革质,匙形、稀狭长圆形,长2~3.5(~4)cm,宽5~8(~9)mm,先端稍狭,顶圆或钝,或有浅凹口,基部楔形,叶面光亮,中脉两面凸出、侧脉和细脉在叶面细密、显着,侧脉与中脉约成30~35°角,在叶背不甚分明,叶面中脉下半段常被微细毛;无明显的叶柄。花序既腋生也顶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4mm;苞片卵形,尖头;雄花:8~10朵,花梗长1mm,萼片阔卵形或阔椭圆形,长约2mm,雄蕊连花药长4mm,不育雌蕊具极短柄,末端膨大,高约1mm,为萼片长度的1/2;雌花:萼片阔卵形,长约2mm,边缘干膜质,受粉期间花柱长度稍超过子房,子房无毛,花柱直立,下部扁阔,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1/4处。
蒴果近球形,长7mm,无光,平滑,宿存花柱长3mm,末端稍外曲。花期5月,果期10月(在海南岛12月仍开花,翌年5月果熟)。(图见《中国植物志》.45卷.第1分册.图版9∶91-4)
生境与分布 黄杨:参见“黄杨木”条。细叶黄杨生于溪旁或疏林中,分布于广车沿海岛屿及海南有。
黄杨与细叶黄杨的区别在于黄杨的叶通常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不育雌蕊高度和萼片长度相等,或为萼片长度的2/3。而细叶黄杨的叶为匙形、稀狭长圆形;不育雌蕊高度约为萼片长度的1/2。
。【药性】:性味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平。” ②《新华本草纲要》:“味苦,性平。”
功效 祛风除湿,理气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 筋骨疼痛,目赤肿痛,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安徽中草药》:“治湿热黄疸:黄杨须根、茵陈、凤尾草各15g。煎服。” ②《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吐血:细叶黄杨根煎汁,童便冲服。”
单方应用 ①《湖南药物志》:“治筋骨痛:黄杨根15~30g。煎酒服。
” ②《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目赤肿痛:细叶黄杨根30g。水煎,冲白糖或蜜糖,早晚空腹服。
” ③《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声哑及腰痛:细叶黄杨根煎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