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野冬青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277页(1438字)

【概况】:

基源 为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海南蒲桃或短药蒲桃的树皮。

原植物 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L.)Skeels,又名乌墨、乌木(海南)、山蒲桃(云南)。短药蒲桃Syzygium brachyantherum Merr.et Perry,又名,麻里果(云南)。

形态 海南蒲桃:常绿乔木,高6~15m,嫩枝圆形,于后灰白色。叶片革质,对生,阔椭圆形至狭椭圆形,长6~12cm,宽3.5~7cm,先端圆或钝,有一短尖头,基部阔楔形,稀为圆形;全缘,侧脉多而密,离边缘1mm处结合成边脉;两面多细小腺点。

圆锥花序腋生或生于花枝上,偶有顶生,长可达11cm;有短花梗,花白色,3~5朵簇生,芳香;萼管倒圆锥形,长4mm,萼齿不明显;花瓣4,卵形略圆,长2.5mm;雄蕊长3~4mm;花柱与雄蕊等长。浆果卵圆形或壶形,紫黑色,长1~2cm,上部有长1~1.5mm的宿存萼筒:种子1粒。

花期2~3月。(图见《中国植物志》.53卷.第1分册.102页.图版23)

短药蒲桃: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片对生,薄革质,椭圆形或稍狭,长9~16cm,宽2.5~5cm,先端急短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两面无毛而有腺点;侧脉平行,细密,其间有明显网脉,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有花3~11朵;花白色,芳香,直径约2cm;萼管长8~9mm,宿存;萼齿4;花瓣分离,阔卵形,长7~8mm;雄蕊长短不一,长1~1.5cm;花药极短,长0.6mm;花柱长1.3cm;果实近球形,直径约2.5cm。花期4~8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53卷.第1分册.71页.图版11)

生境与分布 海南蒲桃常见于平地次生林及荒地上,分布于中南半岛、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分布于中国福建、台湾、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

短药蒲桃生于中海拔山谷密林中,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剥取皮部,切片晒干。

【化学】:

含桦木酸(Betulinic acid,白桦脂酸)、无羁萜、表无羁萜醇、优吉宁(Euginin)、β-谷甾醇[1]、鞣质、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杨梅树皮素(Myricetin)、树脂、淀粉及蛋白质[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37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51

【药性】:

性味 苦、涩,凉。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痢疾,肠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15~3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治痢疾、肠炎:野冬青皮9~15g,水煎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