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374页(3906字)
【概况】:
异名 铜青(《嘉祐本草》)。
基源 铜绿是铜器Cuprum表面受潮后与空气中二氧化碳或醋酸作用生成绿色的锈衣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或人工制品。
历史 铜绿原名铜青,最早记载的文献是《嘉祐本草》;明朝《纲目》名曰铜绿。
陈藏器云:“生熟铜皆有青,即是铜之精华,铜青则是铜器上绿色者,淘洗用之。”李时珍谓:“近时人以醋制铜生绿,收取晒干贷之。”以上本草所述与现今铜绿吻合,亦相当于天然矿物孔雀石。近代主要为人工制品。多自产自销,用量较少。
产地 生产河北、安徽、江苏、北京、上海等地亦产。
。【生药】:鉴别
性状 铜绿有纯铜绿与加工铜绿之分。
纯铜绿:为细丝状或颗粒状粉末。绿色。体重,质松脆,气微,味微涩。加工铜绿:为长方形薄板状,长3~4.5cm,宽1.5~2cm,厚0.2~0.5cm,下表面色淡或灰白色。
体较重,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显两层,上层淡绿色至绿色,下层带灰白色或土黄色。气微臭,味微涩。
理化 ①取铜绿粉末约1g,加稀盐酸即泡沸,产生大量气体,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 ②取上述反应后的溶液,滤过。1)取滤液滴加氨试液,即生成淡蓝色沉淀;再加过量的氨试液,沉淀即溶解,生成深蓝色溶液。
2)取滤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显红棕色。 ③如曾与醋酸作用,遇硫酸发生醋酸特臭。
加工炮制 除去杂质,研成粉末。
制法 ①铜绿习称铜锈。用醋酸喷在铜器表面上,加速其生成绿色的锈,刮取,干燥即得。 ②取铜绿粉或糠青(碱式碳酸铜)与熟石膏加水拌和,再压成方扁块形,用高粱酒喷之,表面显出绿色,内淡绿色。
③取醋胚(未出醋不加盐的)放入木箱底部一层,将紫铜板立着放入箱内隔距排列,周围用醋坯塞满盖严,放入高温室内(80℃)以上,每日倒箱1次至1个月取出,将铜板上生的锈用刀刮下。再将刮完的铜板仍装箱内,周围空隙有新醋胚塞满,再入高温室内,反复操作多次,至刮完铜锈为止;另取铜锈2斤,放入小缸内,用醋合成糊状泡3~5天,晴天时,取白云石粉50kg,放入缸盆内,再将泡好的铜锈倒在一起,加水拌匀,合成泥状,分别放入木盆内(放前木盆内必须刷上1层苏子油或生桐油)用抹子抹成薄片状,放入阳光下直晒至表面有绿色时,切成长方块,晒干即得。
贮藏 密闭保存,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主为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或碱式醋酸铜[CuO·2Cu(C2H3O2)2]。
参考文献 中药材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
【药理】:
绿青能与蛋白质结合而成可溶性蛋白化合物而沉淀,故其浓溶液对局部粘膜具有腐蚀作用,稀溶液则有收剑制泌作用。内服能刺激胃壁知觉神经,经反射至延髓呕吐中枢,则会引起反射性呕吐,故又谓催吐药。
参考文献 中国矿物药图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81
【药性】:
性味 酸、涩,平。
有毒。 ①《药对》:“寒。” ②《嘉祐本草》:“酸,平。微毒。
” ③《本草经疏》:“酸、苦、涩,微寒。” ④《纲目》:“酸。有小毒。”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苦、酸、涩,寒。有毒。
”
归经 入肝、胆经。 ①《纲目》:“入肝、胆。” ②《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功效 退翳,去腐,敛疮,杀虫,吐风痰。
主治 治目翳,烂弦风眼,疽、痔恶疮,喉痹,鼻瘜肉,臁疮,顽癣,风痰卒中。
①《药对》:“主风弦泪出。” ②《本草拾遗》:“明目,去肤赤;合金疮。止血。” ③《嘉祐本草》:“治妇人血气心痛。” ④《纲目》:“治恶疮,疳疮,吐风痰,杀虫。” ⑤《本经逢原》:“为散疗喉痹牙疳;醋调揩腋下治狐臭;姜汁调点烂弦风眼。” ⑥《玉揪药解》:“疗痔瘘,生发,点痣。” ⑦《会约医镜》:“脚指缝中流水痒痛,敷之。”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1.5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体弱血虚者忌服。铜绿具强烈刺激性,不可多服;服多量可引起剧烈呕吐,腹痛,血痢,痉挛,谵语,脉搏细小,呼吸浅弱,最后虚脱,以致死亡。 ①《本草经疏》:“目痛肤翳不由风热外侵而因于肝血虚少者非所宜用。” ②《本草汇言》:“多服,常服,有燥耗津液、枯损血气之患。”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铜青丸(《圣济总录》)治眼生肤翳垂珠管:铜青30g,细墨15g。
上2味合研为末,和醋丸如白豆大,每用1丸,以乳汁、新汲水各少许浸化,以铜箸点之。 ②铜青汤(《奇效良方》)治风眩赤眼:铜青黑豆大1块,防风3cm,杏仁2粒,(去尖,不去皮)。上药各细切,置盏中,新汲水浸,汤瓶上顿令极热,洗之。如痛者,加当归数片。 ③铜绿散(《囊秘喉书》)治肾经黑色铁皮疳及牙宣:铜绿1.5g,腰黄3g,冰片0.2g。如牙龈与口唇内皮烂如云片,或龈中出血,或口碎,吹之。 ④铜绿散(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学讲义》)治秃疮、慢性湿疹:铜绿、石膏各120g,枯矾、松香各60g,上为末。同青黛散混合,油调敷患处。 ⑤绿云散(《杨氏家藏方》)治舌上生疮:铜绿、铅白霜等份,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撒舌上。
⑥绿云丹(《经验方》)治小儿痰涎潮盛:铜绿不计多少,研细如粉,用醋面糊丸如鸡头大。每有中者,才觉便用薄荷酒磨下1丸,须臾便吐,其涎如胶,令人以手拔之。
⑦碧琳丹(《经验方》)治痰涎壅盛,卒中不语;铜绿60g,洗净,于乳钵内研细,以水化去石,澄清,慢火熬令干,再研匀,入麝香0.3g,同研,以糯米和丸,如弹子大,阴干。如卒中者,每丸作2次服,用薄荷酒研下。
瘫缓一切风,用朱砂酒研化下,候吐涎出沫清碧色,泻下恶物。 ⑧千捶膏(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疔疮痈肿:铜绿、巴豆、蓖麻子、松香、木鳖子。
制成药膏贴敷患处。 ⑨铜绿膏(《眼科纂要》)治睑弦赤烂:鲜铜绿9g,以生蜜调粗碗内,将碗覆转,烧艾叶烟熏至焦黑为度,取起冷定,以乳汁调匀,放饭上蒸过,搽患处。 ⑩《窦氏外科方》:“治痈疽肿毒,脓头不出:铜青3g(为末),沥青30g,麻油6g。先将油熬滚,入沥青熔化,再入铜青末搅匀,用单油纸摊贴毒上,脓头即出,后换长肉膏贴之。” ⑾《秘传经验方》:“治走马牙疳:铜青、滑石、杏仁等份。为末,擦之。” ⑿《纲目》治口鼻疳疮:铜青、枯矾等份。研敷之。
⒀《卫生杂兴》:“治臁疮顽癣:铜绿2g(研),黄蜡30g。化熬,以厚纸拖过表里,别以纸隔贴之,出水妙。
亦治杨梅疮及虫咬。” ⒁《洁古家珍》:“治男子、妇人阴部湿淹疮:五倍子(研细)38g,白矾7.5g,铜绿少许,轻粉1g,乳香4g。上为细末。洗净掺之。
” ⒂福建中医药 1959;(1):“治子宫脱垂:雄黄、五味子各15g,桃仁(去皮)30g。分别研末,加铜绿12g,煅白矾180g,合研末,再用荔枝蜜置臼中捣之,搓丸(每丸重12g),雄黄为衣,将药丸塞入阴道后穹窿部位,每次1~2丸。
” ⒃广西中医药 1983;(3):“治脓疱疮:松香、白矾、铜绿各6g。将上药装入葱叶(管)内,扎口,水煎,待药溶化后,去其葱叶晒干,加冰片少许,共研细末。
香油调涂;或破溃者用药粉干撒。” ⒄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9;(3):“治神经性皮炎:铜绿、官粉、密陀僧、松香、黄蜡各30g,香油500g。先将后3味煮开溶化,待冷却后再将前3味加入搅拌成软膏。用时涂敷患处1~1.5mm厚,以纱布包裹(患处周围必须涂以凡士林,以保护正常皮肤。”
单方应用 ①《简便单方》:“治杨梅毒疮:铜绿醋煮研末,烧酒调搽,极痛出水,次日即干。或加白矾等份,研撒。
” ②《卫生易简方》:“治烂弦风眼:铜青,水调涂碗底,以艾熏干刮下,涂烂处。” ③《干金方》:“治众蛇毒:铜青敷疮上。” ④《卫生家宝方》:“治百虫入耳:生油调铜绿滴入耳内。”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铜青乃铜之液气所结,酸而有小毒,能入肝胆,故吐利风痰,明目杀疳,皆肝胆之病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铜青,《本经》气平无毒,然观今人用入吐风痰药,应是酸苦涩之味,而气则微寒也。酸入肝而主敛,故能止血、合金疮。
风热入肝经则目生肤翳息肉,或赤烂泪出,苦寒能除风热,则解苦去而目自明矣。《本经》又主妇人血气心痛者,盖苦能泄结,而平则又兼辛散之义也。
”“止痛肤翳,不由风热外侵,而因于肝虚血少者,非所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