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叶花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453页(2727字)
【概况】:
异名 食茱萸(《中药大辞典》),椿叶花椒(《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子(《本草拾遗》)。
基源 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椿叶花椒的果实、根、及叶。
原植物 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Fagara ailanthoides Engl.)
历史 椿叶花椒,在现代一些药学着作中,常被误认为即历代本草中的食茱萸,食茱萸经黄胜白、陈重明考证,认为它不是花椒属植物,而是吴茱萸属的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并认为藙、、艾子、杀子等名,都是其不同名称。在历代本草中,尚有子这一名称,子究为何物?《本草拾遗》谓:“子出闽中江东,其木大加樗,茎间有刺,其子辛辣如椒,南人淹藏作果品,或以寄远。”但也有一些本草,认为子即食茱萸,《通志》谓:“子,一名食茱萸,以别吴茱萸。”《纲目》则谓:“食茱萸,即子也,蜀人呼为艾子,楚人呼为辣子,古人谓之毅及子。”根据上列记载,从“茎间有刺”这一特点来看,搅子决非食茱萸,而可能系花椒属植物。近代一些药学着作,便把子和椿叶花椒等同,认为子即椿叶花椒。尽管子某些记载和椿叶花椒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否便可认为即椿叶花椒,论证尚嫌不足,尚待进一步研究。
形态 大乔木。树干上常有基部为圆环状凸出的锐刺,树皮灰褐色或黑灰色,有纵裂纹,幼枝髓部常中空。
单数羽状复叶,叶长25~60cm,最长的可达100cm,叶柄基部粗大,叶轴浑圆;小叶11~27,对生,纸质或硬纸质,具小计柄,柄长2~4mm,叶片为狭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7~13cm,宽2~4cm,先端狭长尖或尾状尖,钝头而微凹,基部圆钝,略不等齐,上面深绿色,中脉和侧脉略下凹,下面苍灰色,干后通常为灰白色的粉霜状,两面无毛,边缘具浅圆锯齿,齿缝间有透明腺点。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序长10~30cm,花枝开张;花密茂,淡青色或白色;苞片细小,卵形,端尖;萼片5,广卵形,端尖或钝;花瓣5,长圆形,两端钝或先端圆而基部截形,长约2.5mm;雄花雄蕊5,花药广卵圆形,药隔顶端有透明腺点1颗;退化心皮短小,顶端2~3叉裂。
成熟心皮2~3,红色,分果瓣先端具极短的喙嘴状尖;种子广卵形,棕黑色,有光泽。花期8月,果期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42页.图2814)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湿润的山坡密林或路边。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
日本也有。
。【生药】:采集 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果实,晒干。
【化学】:
含N-去甲白屈菜碱(N-Norchelerythrine)、氧化光花椒碱(Oxynitidine)、岩山椒酰胺(Arnottianamide)[1]。
果皮和种子含异回芹素、爱草脑、香柑内酯[2]。根含白鲜碱、茵芋碱、光花椒碱、樟叶木防已碱和花椒亭[3]。
木兰碱[4]。木部含一叔胺,制得其黄安酸盐(Flavianate)[4]。树皮含木防己碱[4]。根皮含花椒亭和橙皮甙[5]。
参考文献 [1] Dictionary of Alkaloids.Chapman and Hall Eld,1989∶617 [2] 药学杂志1953;73(7)∶770 [3] 药学杂志 1966;86(7)∶631 [4] 药学杂志 1958;78(12)∶1441 [5] 药学杂志 1966;86(8)∶1966
。【药性】:性味 辛、苦,温。
有毒。 ①《千金·食治》:“辛、苦,大温。” ②《唐本草》:“辛、苦,大热。” ③《别录》:“有小毒。”
功效 温中,杀虫,燥湿,止痛。
主治 心腹冷痛,寒饮,泄泻,冷痢,湿痹,赤白带下,齿痛。
①《药性论》:“治冷痹腰脚软弱,通身刺痛,肠风痔疾,杀肠中三虫,去虚冷。” ②《千金·食治》:“止痛下气,除咳逆,去五脏中寒冷,温中,诸冷实不消。” ③《唐本草》:“功用与吴茱萸同,少为劣耳,疗水气用之乃佳。” ④《食疗本草》:“主心腹冷气痛,中恶,除饮逆。又齿痛酒煎食之。” ⑤《本草拾遗》:“治恶血毒,起阳,杀牙齿虫痛。” ⑥《纲目》:“治冷痢带下,暖胃燥湿。” ⑦《重庆堂随笔》:“少食能疏风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药性论》:“畏紫石英。” ②《图经本草》:“不可多食,多食冲眼,兼又脱发。” ③《纲目》:“动脾火,病目者忌之。”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欓子丸(《普济方》)治久泻虚痢,腹痛者:欓子,肉豆蔻各30g。
陈米45g(分2份,1份同2味药炒黄研末,1份生碾为末),合和匀。以粟米粥丸梧子大。
每服以陈米饮下50丸,日3服。
②《经验方》:“治赤白带下:欓子、石菖蒲等份为末,每旦盐酒温服6g。” ③《食疗本草》:“治中贼风,口偏不语者:食茱萸子30g,豆豉90g,以好酒1000ml和煮4~5沸。冷服100ml,日3~4服。
”
单方应用 ①《胜金方》:“治蛇咬毒:食茱萸30g,为末。冷水调,分为3服。
” ②《食疗本草》:“治皮肉痒痛:食茱萸子15g,酒400ml,水1000ml煮取600ml,去滓,微暖洗之。” ③《食疗本草》:“治脚气冲心:食茱萸和生姜煮汁饮。”
。【医药家论述】:张璐《本经逢原》:“食茱萸与吴茱萸性味相类,功用仿佛,而《本经》之文,向来错简在山茱萸条内。详其主心下寒热,即孟诜治心腹冷痛之谓;温中,逐寒湿痹,即中恶,去脏腑冷之谓……。虽常食之品,辛香助阳,能辟浊阴之滞。已上主治,岂山茱萸能之乎?其治带下冷痢,暖胃燥湿,水气浮肿用之,功同吴茱萸而力少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