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金礞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949页(2351字)

【概况】:

异名 礞石(《嘉祐本草》)。

基源 金礞石为变质岩类岩石。

原矿物 金礞石一般指蛭石片岩或水黑云母片岩。粉砂岩系四川成都作为金礞石药用。

历史 金礞石古代本草未有记载。

始载于近代文献《中药志》,与青礞石并列统称为“礞石”。《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以“金礞石”为正名而收载,以后历版药典均载。

形态 蛭石片岩主要由蛭石鳞片及少量水黑云母、少量普通角闪石、少量石英组成。具片理构造,故称为蛭石片岩。

呈淡棕色或棕黄色;硬度低,可在硬纸上书写。条痕淡棕色。

水黑云母片岩 主要由水黑云母,次为蛭石及少量普通角闪石和石英组成。具片理构造。

呈黄褐色或深褐色;硬度低。

产状 蛭石片岩和水黑云母片岩大部分由黑云母类经风化作用形成的产物。

产地 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粉沙岩与蛭石片岩或水黑云母片岩不同处:主为细碎屑组成的集合体。

呈不规则块状;一般长8~15cm,宽5~10cm,厚5~8cm。具明显棱角;表面粗糙。土黄色,光泽暗淡。质较硬,用小刀需稍用力才可得到一划痕。

无膨胀。。

【生药】:

采集 采挖后,除去杂石和泥沙。

鉴别

性状 蛭石片岩:主为鳞片状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多数呈不规则碎片状或粒状。直径0.1~0.8cm。有的呈不规则扁块状或厚板状。

长2~10cm,宽2~5cm,厚0.6~1.5cm。无棱角,断面可见层状。

淡棕色或棕黄色;金黄色光泽。质较软,可在纸上书写,并留下淡棕色划痕。

水黑云母片岩 均为小鳞片组成的不规则块状。

黄褐色或深铁黄色。

金黄色或银白色光泽。

理化 取金礞石加热,即层裂或散裂,迅速膨胀约5~6倍,鳞片变为弯弯曲曲似蛭虫形状;呈银白色或浅黄色光泽;重量显着减轻,可浮于水面。

水黑云母片岩加热后膨胀较小,仅2~3倍。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金礞石和煅金礞石。 ①金礞石拣去杂质。

②煅金礞石取净金礞石,置适宜容器内,用武火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研碎。

或与等量火硝拌匀,煅至烟尽放凉,水飞极细粉。

贮藏 放置干燥处。

。【化学】:

金礞石主要矿物成分,为蛭石或水黑云母,少量普通角闪石及石英[1]

化学全分析含SiO235.50%,Al2O312.44%,Fe2O39.12%,FeO1.66%,TiO20.70%,P2O50.40%,MnO0.15%,CaO4.07%,MgO8.49%,K2O2.117%,Na2O1.95%,H2O2.55%,CO20.58%。并含Pb、Zn、Cu、Ni、Cr、Co、V、Mg、Ga、P、Ti、Mn、Y、Yb、Zr、Be、Ba、Sr、Ca、Fe、Al等元素[2]

参考文献 [1] 药物分析杂志 1986;9(6)∶340 [2] 中国矿物药 地质出版社,1988∶152。【药性】:

性味 甘、咸,平。

归经 肺、心、肝经。

功效 降气行滞,坠痰消食,平肝镇惊。

主治 ①《药材学》:“能降气行滞。用于小儿的急慢性惊风,腹中积聚等症。又为治惊祛痰药,可定喘,止咳及治一切痰疾。” ②《中国药典》1963年版:“坠痰消食,下气平肝。痰积,惊痫,宿食,癥瘕。” ③《中草药学》:“下气坠痰,镇肝止痉。治痰积咳喘,癫痫;急惊风,痰热所致的抽搐。

” ④《中国药典》1985年版:“坠痰下气,平肝镇惊。用于顽痰胶结,咳逆喘急,癫痫发狂,烦躁胸闷,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 内服:3~6g,多入丸、散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礞石化痰丸(《惠直堂经验方》)治中痰并一切痰症:金礞石60g(煅,乳淬),大黄60g(酒蒸),沉香30g,半夏60g(姜、矾制),陈皮60g,黄芩60g(酒制)。

为末,陈米糊丸,绿豆大,每服9g。 ②礞石滚痰丸(《中国药典》1990年版)用于实热顽痰,发为癫狂惊悸,或咳喘痰稠,大便秘结:金礞石(煅)40g,沉香20g,黄芩320g,熟大黄320g。

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口服,1次6~12g,1日1次。

③红灵散(《中国药典》1990年版)用于中暑昏厥,中晕胸闷,腹痛吐泻:麝香60g,雄黄120g,朱砂200g,硼砂120g,金礞石(煅)80g,硝石(精制)200g,冰片60g。以上7味,除麝香、冰片外,雄黄、朱砂水飞或碎成极细粉,其余硼砂等3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

口服,1次0.6g,1日1次。

上一篇:金鞭散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