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变色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015页(616字)

变色是指中药商品应有的颜色发生淡弱消退或颜色加深的异变现象。

产生变色的原因: ①酶引起的变色: 1)花类药材中的花色甙、黄酮色素等,富于亲水性。储存环境高温、高湿,花类药材常吸湿返软,花蕾细胞中酶的活性增加,在氧的作用下,色素被水解,有机酸含量降低,色素pH改变,从而产生变色。 2)含鞣质的中药(如大黄、钩藤)长久与空气接触,鞣质在酶的作用下易被氧化,脱水缩合为红棕色或更深颜色。蛋白质、油脂等成分,均能在酶的作用下氧化成大分子的棕色物质,使药变色。 3)某些药材在炮制后引起变色,将破坏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和外观质量。例如,白芍在切制浸润时,易出现“泛红”现象,即所含鞣质在酶的作用下,吸收空气中的氧,把鞣质氧化成红色。

黄芩在水制过程中,所含的黄芩甙在黄芩酶的水解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醛酸与黄芩素,后者具有3个邻位酚羟基,易氧化成醌类而显绿色。黄芩变绿后,有效成分受到破坏。

②非酶引起的变色。 1)日光,日光中的紫外线、偏极光对色素有分解破坏作用,红外线使商品升温,加速变化速度。例如,药材中的叶绿素,在日光照射下,失去活性,逐渐分解消退;而同时使类胡萝卜素显现出来,药被失绿发黄。花色素及片剂糖衣中的色素在日光下也易退色。

2)氧,氧与药品成分产生氧化作用后,氧化物的颜色常与商品原有颜色有较大差异。例如,挥发油被氧化成树脂样物质,使挥发油比重加大,颜色变深,并失去原有的香气。

上一篇:变色 下一篇:变色红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