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茵栀黄注射液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264页(1017字)

本品由茵陈500g,山栀子140g,黄芩甙20g,吐温-805ml组成。

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适用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新生儿ABC型溶血性黄疸等症。方用茵陈为主药,最善清热利湿,退黄;辅以栀子清泄三焦湿热;黄芩清热燥湿;茵陈配栀子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佐使黄芩以清泄与湿蕴结之瘀热,3药相合清利降泄,湿去热清,诸证自解。

本品为橙红色澄明注射液。

每支2ml。静脉滴注,1次10~20ml,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滴注,症状缓解后可改用肌肉注射,1日2~4ml。

密闭,避光保存。 临床报道 对治疗重症肝炎(Ⅰ)型,急、慢性黄疸型肝炎,迁延性肝炎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

此外,本品对治疗胆道系统感染,慢性顽固性肾盂肾炎、肺脓疡、上呼吸道感染、痢疾、急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以及急性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疾患,疗效均佳。用药时间最长8天,最短1天,平均3.5天,即可控制感染,热退,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降至正常[2]。 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茵陈蒿提取物羟基苯乙酮对健康的大白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同时能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质的排出量,对于四氯化碳引起肝损伤的大白鼠,有同样增加胆汁分泌的作用。栀子能抑制体温中枢而有退热作用;能增强胆汁分泌,有利胆作用,并可降低血中胆红素。

黄芩有解热镇静、利胆、利尿等作用。据报道,用黄芩甙治疗传染性肝炎71例,临床痊愈者占97.2%,并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 质量研究 采用薄层分离-薄层扫描定量法测定本品中主要成分氯原酸和京尼平甙的含量。

从醋酸乙酯的提取部分测定氯原酸,回收率为58~63%。提取后剩余的水溶液(京尼平甙在其中)倾注于装有药用炭和硅藻土的吸附柱中,用甲醇的水溶液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逐次洗脱。弃去浓度50%以下部分,保留70%和纯甲醇洗脱液,测定京尼平甙,回收率为76~83%[4]。山东省药品检验所对本品在《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版收载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增加了薄层层析鉴别,并改用比色法测定黄芩甙的含量[5]

参考文献 [1]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1;(5)∶封四 [2] 中成药研究 1986;(5)∶29 [3] 新医药杂志 1983;(8) [4] 中成药研究 1984;(5)∶25 [5] 中成药 1991;13(11)∶1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