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荩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299页(1695字)

【概况】:

异名 菉草(《经》),王刍(《毛诗传》),蓐、鸱脚莎(《纲目》),牙草(《吉林中草药》)。

基源 为禾本科荩草属植物荩草或中亚荩草的全草。荩草属全世界有20种;中国有10种。其中有1种、2变种入药。

原植物 正品荩草为荩草Arthraxon hispidus(Thunb.)Makino(Phalaris hispida Thunb.),又名细叶莠竹(广州植物志),马耳朵草(河北)。

还有中亚荩草Arthraxon hispidus(Thunb.)Makino var.centrasiaticum(Griseb.)Honda(Pleuroplitis centrasiatica Griseb.)也常入药。

历史 始载于《本经》:“生青衣川谷,九十月采,可以染作金色。”《唐本草》载:“青衣县名,今处处平泽溪涧皆有,叶似竹而细薄,荆襄人煮以染黄,色极鲜好,俗名菉蓐草。”以上所述,符合本种形态。

形态 一年生匍匐草本植物。秆细弱,无毛,高30~60cm,具多节,常分枝,基部节着地易生根。

叶鞘短于节间,具短硬疣毛;叶舌膜质,长0.6~1mm;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0.8~1.5cm,基部心形抱茎。除下部边缘生疣基毛外,余均无毛。

总状花序细弱,长1.5~4cm,2~10枚呈指状排列;无柄小穗卵状披针形,但边缘膜质,具7~9脉,脉上粗糙至生疣基硬毛;第二颖近膜质,与第一颖等长,先端尖,外稃透明膜质,第一外稃长圆形,长为第一颖的2/3,第二外稃等长于第一外稃,近基部伸出一膝曲的芒,芒长6~9mm,下部扭转;雄蕊2,有柄小穗退化仅剩针状刺,柄长0.2~1mm。花果期9~11月。

(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814页.图765)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阴湿处。分布中国各地。

旧大陆的温暖地区也有分布。

中亚荩草与荩草的主要区别为叶片两面有毛;小穗具芒较长。

花果期6~9月。生长于山坡草地和荫湿之处。

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

日本也有分布。。【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全草。

【化学】:

全草含木犀草素-单阿拉伯糖甙和荩草黄酮(Arthraxis)。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01

【药性】:

性味 苦,平。

《本经》:“苦,平。”

功效 止咳,定喘,杀虫解毒。

主治 久咳气喘,肺结核,肝炎,咽喉炎,淋巴结炎,乳腺炎,恶疮疥癣。 ①《本经》:“主久咳上气喘逆,久寒惊悸,痂疥,白秃疡气,杀皮肤小虫。” ②《药性论》:“治一切恶疮。” ③《吉林中草药》:“驱寒定喘。”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降逆,止咳平喘,解毒,祛风湿。治肝炎,久咳气喘,咽喉炎,口腔炎,鼻炎,淋巴结炎,乳腺炎。

外用治疥癣,皮肤瘙痒,痈疮。” ⑤《新华本草纲要》:“治哮喘,外感风寒咳嗽。外洗治疮疡。常用于治肺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本草经集注》:“畏妇。”。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吉林中草药》:“治气喘上气:荩草12g,水煎服,日2服。” ②《吉林中草药》:“治恶疮疥癣:荩草捣烂敷患处。”

上一篇:故日贡朝各敦 下一篇:荩斋医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