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枸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426页(4104字)

【概况】:

异名 钩缘子(《南方草木状》),香橼子(《别录》),香橼(《中馈录》),枸橼子(《岭南表异》)。

基源 为芸香科柑桔属植物香橼的果实。

原植物 香橼Citrus medica L.

历史 枸橼最早见于《异物志》谓:“枸橼实如桔,大如饭筥,皮有香,味不美,可以浣治葛纻,若酸浆。”《别录》谓:“枸橼,温甘蕉麂目并,小冷尔。”《本草拾遗》谓:“枸橼生岭南,柑桔之属也,其叶大,其实如盏,味辛酸。”《图经本草》谓:“一种枸橼,如小瓜状,皮苦橙,而光洁可爱,肉甚厚白,如萝卜,虽味短,而香氛,大胜柑桔之美……古作五和糁用。”陶隐居云:“性温宜人,今闽、广、江西皆有,彼人谓香橼子。”所述皆为本品。关于枸橼的药名,一些药学着作中,有用枸橼、也有用香橼,而中国历代本草,以枸橼出现最早,载也较多,药名以枸橼较妥当,且可避免与中国另一种柑桔,香圆Citrus wilsonii Tanaka混淆。

本品已收入《中国药典1985年版》。

形态 常绿灌木,有时呈蔓性生长;小枝嫩时有棱角,带紫红色,后为圆柱形,无毛。

叶互生,腋间具短刺;叶柄短,无叶翼,或略有痕迹,与叶片无明显关节;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8~13cm,宽3.5~6.5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具浅锯齿。腋生总状花序或单生,花两性,或因雌蕊退化而成雄性花;花蕾长圆形,淡紫色;萼片绿色,5浅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4~1.8cm,背面淡紫色,腹面白色;雄蕊30~40,亦有60的,合生,或数条合生,或全部离生;子房圆柱形,10~13室,花柱肥大,有时宿存。

果实大型,长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0~25cm,熟时黄色,芳香,表面平滑或粗糙,油胞多平生;顶部有乳状突起,果皮极厚,不易剥离;瓤囊极小,10~13瓣,不易分离,中心柱充实;汁胞淡绿色,味酸或甜,有时带苦;种子多数,小形,长9~10mm,宽3~4mm,平滑,单胚,子叶白色。花期3~4月,果熟期10~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57页.图2834)

生境与分布 不耐寒,广西、云南部分地区有野生。福建南部、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露地栽培,其它地区限于温室。印度、缅甸至地中海地区也有。。

【生药】:

采集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实,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亦可整个或对剖两瓣后,晒干或低温干燥。枸橼产于云南玉溪、思茅、丽江,广西柳州,四川綦江等地。

鉴别

性状 枸橼果实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表面黄色或绿黄色。

商品多已横切成片,厚2~5mm,直径5~10cm,切开面淡黄色,表面粗糙,有皱缩不规则的网纹凸起,果皮部分较宽,2~3.5cm,占横切面的1/2,中央瓤囊11~16室,宽3~5cm,每室成三角形,室内有时残留种子1~2枚,果实中心柱坚实,直径0.8~2cm;外侧边缘的果皮黄色或绿黄色,表面不规则皱缩,散有多数凹入的油点。质柔软,气芳香,味初甜而后酸苦。以片色黄白、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枸橼果皮横切面:表皮为1列较小的细胞,外被角质层,有气孔,中果皮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外侧有大型油室排成1~2列,油室长圆形,径向450~1060μm,切向130~650μm。维管束纵横散布。

草酸钙方晶长至17μm。(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4页.图36) 粉末:灰绿白色。

①表皮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气孔类圆形,直径约22μm,副卫细胞5~9个,排成放射状。

②中果皮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壁不均匀增厚,壁厚6~18μm。 ③瓤囊表皮细胞长方形,壁稍厚。 ④草酸钙方晶,长8~17μm。 ⑤螺纹或网纹导管,直径8~20μm。 ⑥油室碎片可见。(图见同上)

理化 取样品粉末1g,加甲醇5ml,冷浸48小时以上,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展距20cm,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

(图见同上,图37)

加工炮制 取原个药材,洗净,润透,去瓤,切厚片干燥。或取原片,除去杂质,用清水喷淋,润透,切丝,晒干。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

果皮含挥发油,主成分为右旋柠檬烯、水芹烯、柠檬醛、乙酸香叶酯、乙酸芳樟酯。

此外含橙皮甙、果胶、苦味质等[1]。果实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根、茎、叶亦含以上三种酸。

附 叶中还含延胡索酸,花含柠檬酸和琥珀酸[2]。种子含黄柏酮(obacunone)、柠檬苦素等[2]。 在根和根皮中还存在香橼双氢黄酮(Citflavanone)、爱蒿醇(Etrogol)和Valencic acid[4]

参考文献 [1] Die pflanzenstoffei 1929∶630 [2] Curr Sci 1956;25∶395 [3] Phytochemistty 1966;5∶367 [4] Chem Pharm Bull 1988;36(9)∶3292。

【药性】:

性味 辛、苦、酸,温。

①陶弘景:“温。” ②《本草拾遗》:“辛、酸,温。” ③《饮膳正要》:“酸、甘,平。” ④《本草通玄》:“苦、酸、辛、温。”

归经 入肝、肺、脾经。 ①《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经。” ②《本草从新》:“入肺、脾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效 理气,舒郁,清痰,利膈。

主治 胃痛胀满,痰饮咳嗽气壅,呕哕少食。

①《本草拾遗》:“去气,除心头痰水。” ②《饮膳正要》:“下气,开胸膈。” ③《本草通玄》:“理上焦之气,止呕逆。进食,健脾。” ④《本经逢原》:“治咳嗽气壅。” ⑤《医林纂要》:“治胃脘痛,宽中顺气,开郁。” ⑥《本草再新》:“平肝舒郁,理肺气,通经利水,治腰脚气。” ⑦《本草求原》:“除久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及孕妇气虚者慎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香附,治胃脘胀痛,食欲不佳。

②配豆蔻,治寒气阻胃,恶心呕吐。 ③配川贝、桔梗治咳嗽。 ④配广木香、川楝子治胸膈满闷。 ⑤配半夏、竹茹,治恶心呕吐。

方选和验方 ①香橼丸(《梅氏验方新编》)治气逆不进饮食或呕哕:陈极香橼2个,真川贝90g(去心),当归45g(炒黑),白通草(烘燥)30g,陈西瓜皮30g,甜桔梗9g。共研末,用白檀香劈碎,煎浓汁泛为丸,如桐子大。

每服9g,开水送下。大虚者酌用。

②香橼汤(《宁夏中草药手册》)治消化不良,胸胁满闷,胃脘作痛,恶心,食欲不振:陈香橼6g,陈皮6g,蔻仁3g,香附9g,厚朴6g,党参9g,茯苓6g,神曲9g。

水煎服。 ③《福建药物志》:“治腹胀:鲜香橼500g,食盐60g,腌制。6g,水煎服。

” ④《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咳嗽痰多,胸膈不利:香圆皮、制半夏、茯苓各9g,生姜3g。水煎服。” ⑤《浙江药用植物志》:“治气滞腹满,胁肋胀痛:香圆皮、制香附各9g,厚朴花3g。水煎服。

” ⑥《福建药物志》:“治腹胀:香圆、枳壳、生姜各3g,黄连1g。水煎服。

” ⑦《本草逢原》:“治膨胀:陈香橼1枚(连瓤),大核桃肉2枚(连皮);缩砂仁6g(去膜)。各煅存性为散,砂糖拌调。

空心顿服。”

单方应用 ①《福建药物志》:“治胸闷,气逆,呕吐,胃腹胀痛:香圆4.5~9g。水煎服。” ②《实用中草药手册》:“治咳嗽:香橼适量,制为粗粉,水煮烂熟,以蜜拌匀成膏。睡前服20g。”

食疗 ①香橼醴(《药膳食谱集锦·养疴漫笔》)治久咳:鲜香橼100g洗净,切碎,加水200ml,放锅中煮烂。加蜂蜜50ml,60°白酒200ml,煮沸停火,同入细口瓶中,密闭贮存,10日后饮用。每次10ml,每日2次。

②香橼露(《纲目拾遗》)治两胁胀痛,嗳气呕吐,咳嗽多痰,消化不良:香橼500g。水浸2小时,蒸馏取露。

每服30g,1日2次。 ③香橼饮(《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心气不足,胸中窒塞,时而作痛:香橼1个,麦芽糖适量,隔水蒸烂熟。每日2次,每次20g。。

【医药家论述】:

①李中梓《本草通玄》:“香圆性中和,单用多用亦损正气,与参、术同行则无弊也。” ②张璐《本经逢原》:“柑橼乃佛手、香橼两种,性味相类,故《纲目》混论不分。盖柑者佛手也,橼者香橼也,兼破痰水,近世治咳嗽气壅。

亦取陈者。除去瓤核用之,庶无酸收之患。

” ③张秉成《本草便读》:“香圆皮,下气消痰,宽中快膈。虽无橘皮之温,而究属香燥之品,阴虚血燥之人仍当禁用耳。”

上一篇:枸橘核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