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海螵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2319页(6763字)

【概况】:

异名 乌贼骨(《本经》),乌鲗骨(《素问》),墨鱼盖(《中药志》)。

基源 为乌侧科乌贼属动物金乌贼、白斑乌贼、斑乌贼或无针乌贼属动物曼氏无针乌贼。药用其内贝壳。乌贼属全世界已知约40种,中国约10种;无针乌贼属全世界已知约10种,中国有1种。

原动物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又名乌贼、墨鱼(《南海海洋药用生物》),乌子、乌鱼(《中国药用动物志》),墨斗鱼(《中国动物药》)。

白斑乌贼Sepia hercules pilsbry,又名乌贼、墨鱼(《南海海洋药用生物》)。虎斑乌贼Sepia tigris Sasaki,又名乌贼、墨鱼(《南海海洋药用生物》)。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ndroni de Rochebrune,又名乌贼、墨鱼(《南海海洋药用生物》)。

形态 金乌贼 体型中等大,头部短,眼位于头的两侧。眼的后方有一个皮肤突出的线形肋。嗅觉陷窝椭圆形。胴长,约200mm,呈卵圆形,长度为宽度的1.5倍,鳍窄,位于胴部左右,两侧全缘。腕的长短相近,腕序为4>1>3>2,吸盘4行。

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其中部吸盘极小。触腕长度稍超过体长,触腕穗半月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5,吸盘小而密,约10行,大小相近。体肉色,有细密的紫色色素斑。背部色素极密,因而色深。贝壳发达,呈长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后端中央有一锥形骨针。周缘有角质边。

背面凸,全面被有坚硬的石灰质的粒状突起,自后端开始,突起略呈同心环状排列,腹面的石灰质松软,中央有一纵沟,沟的两侧隆起,横纹面略呈菱形。

生境与分布 游泳能力很强,每年秋冬游至深水处越冬,春夏之际游至近岸浅水处交尾、产卵。分布于中国北部沿海,是中国北部沿海产量最大的一种乌贼鱼,南方沿海也有分布。

白斑乌贼 体形大,胴部卵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1.8倍。

内鳍最大宽度小于胴宽的1/4,位于胴部两侧全缘,末端分离。腕的长度一般为4>3>2>1,吸盘4行,大小相近,基部的部分吸盘吸质环外缘具密集愈合的钝头小齿,顶部的部分吸盘角质环外缘具分离小齿。

生活时,胴背黄褐色,具细斑。体大者胴长可达到约300mm。

内壳厚大,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2.5倍,背面隆起,有粗大的颗粒,腹面前凸后凹,后端骨针粗壮,横纹面中央有一条浅沟。生活于水的中下层,但也常有垂直移动,早上和傍晚常群集在水的上层,本种为热带外海性种类,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

虎斑乌贼 与白斑乌贼相似。所不同的是虎斑乌贼基部吸盘角质环外缘光滑无齿,但具有很多细纹,顶部吸盘角质环外缘具密集的纯形小齿。生活时,体黄褐色,肉鳍内侧与胴背接缘处环绕着一圈天蓝色的镶边,非常鲜艳,胴背有褐色波状斑纹,状如虎斑。为热带外海性种类,分布中国广东沿海、福建南部、台湾等地。

曼氏无针乌贼 体中等大,胴部卵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2倍。胴的后端腹面有一个腺孔,常流出近红色带腥臭味的液汁。

鳍前端略窄,渐向后端宽,各腕的长度略超过胴长,触腕吸盘小而密,大小近相等。内壳长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3倍,末端无骨针。

每年春夏之季,从深水海区向岛屿附近浅水处进行产卵洄游。食物主要是甲壳类动物,但也有小鱼。从辽宁到广东沿海都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捕捞,将食用弃去的乌贼骨收集起来,洗净,晒干。

也可在每年4~8月间将漂浮在海边或积于海滩上的乌贼骨捞起,剔除杂质、以淡水漂洗后晒干。主产于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江苏、辽宁沿海地区。

鉴别

性状 ①曼氏无针乌贼 内壳长椭圆形而扁平,边缘薄,中间厚,长9~14cm,宽2.5~3.5cm,厚1.2~1.5cm。

背面有磁白色脊状隆起,两侧略显微红色,有细小而不明显的疣状突起,形成近平行半环状纹理;腹面白色,尾端到中部有细密波状横层纹;角质缘半透明,尾部较宽平,无骨针。

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气微腥,味微咸。

②金乌贼 内壳较大,长13~23cm,宽约6.5cm,最厚部分位于前半部,厚0.8~1.2cm。背面疣状起明显,略作层状排列;腹面疣状横层纹占全体大部分,中间有纵向浅槽;尾部角质缘渐宽,向腹面翘起,末端有1骨针。多已断落。

③白斑乌贼 呈长椭圆形,长20~27cm,宽8~13cm,厚约1.5cm。

背面隆起,白色或浅黄色,密被细小颗粒状突起。腹面前凸后凹,洁白色,横纹面呈圆弧形,自后端直至前端约占全长的9/10。

后端有1粗壮骨针。 ④虎斑乌贼 内壳与白斑乌贼大小相似,但内壳腹面由生长纹构成的横纹面前端条纹呈“八”字形。均以色白,洁净者为佳。

显微 粉末类白色。

①多数为不规则透明薄片,有的具细条纹;另有不规则碎块,表面现网状或点状纹理。 ②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

加工炮制 海螵蛸 除去杂质,砸成小块。炒海螵蛸:将海螵蛸块,用文火炒至黄色为度。

煅海螵蛸:将海螵蛸置煅罐内,煅至焦黑色,取出放凉。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金乌贼、无针乌贼:含碳酸钙80~85%,壳角质6~7%,粘液质10~15%,并含少量氯化钠、磷酸钙、镁盐等。海螵蛸水煎液中普遍含有少量的Na、Ca、Mg、K,微量的Zn、Pb、Bi、As、Cu、Ba、Mn、Sr、Al、P、Li、Ge、Eu等,此外还含有17种氨基酸,按含量高低的顺序排列大致为:*Met>Asp>Glu>Ala、Pro、Ser、Gly、*Lys、Tyr、*Leu、Val>His>*Ile>Arg、*Thr、*Phe>Cys(带*号的为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必须氨基酸)氨基酸的总含量为1.55~3.17%。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46

【药理】:

抗辐射作用 海螵蛸经水洗,捣碎,加10倍量的水浸泡2h,煎煮2次,每次2h,制成每1ml含生药5g的溶液。

实验用大体重180~220g,小鼠18~22g。60Co照射剂量,大鼠为700rad,单向双侧1次全身照射;小鼠为单侧1次全身照射。大鼠和小鼠照射后1h ig海螵蛸溶液,每日2次,连续3d。

每次剂量为5g/ml(大鼠),1g/ml(小鼠)。

结果 ①海螵蛸对照射大鼠30d后实验组存活率为48.7%(19/39),对照组为23.5%(8/34),提高存活率25.2%,两组相差显着(P<0.05)。 ②对照射动物血中五羟色胺(5-HT)的影响,大鼠照射700rad5d后,给药组血中5-HT接近正常值,对照组约为正常值的一半,两组相差显着(P<0.05)。

小鼠照射7d后,给药组同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③对血小板的计数,用药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④对骨髓DNA的含量,照射后7d,给药组含量有所提高,但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

参考文献 海洋药物杂志 1984;(2)∶30。【药性】:

性味 咸,微温。

①《本经》:“味咸,微温。” ②《吴普本草》:“冷。” ③《药性论》:“有小毒。”

归经 “入肝、肾经。” ①《纲目》:“厥阴血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 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定痛,除湿敛疮。

主治 胃病吞酸,吐、衄,呕血,便血,崩漏带下,血枯经闭,腹痛癥瘕,虚疟泻痢,阴蚀烂疮。 ①《本经》:“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癥瘕,无子。” ②《别录》:“惊气入腹,腹痛环脐,阴中寒肿(一作丈夫阴中肿痛),又止疮多脓汁不燥。” ③《药性论》:“止妇人漏血,主耳聋。” ④《唐本草》:“疗人目中翳。” ⑤《食疗本草》:“主小儿大人下痢,炙令黄,去皮细研成粉,粥中调服之。” ⑥《本草拾遗》:“主妇人血瘕,杀小虫。” ⑦《日华子本草》:“疗血崩。” ⑧《纲目》:“主女子血枯病,伤肝,唾血下血,治疟消瘿。研末敷小儿疳疮,痘疮臭烂,丈夫阴疮,汤火伤,跌伤出血。烧存性,同子黄涂小儿重舌,鹅口;同蒲黄末敷舌肿血出如泉;同银朱吹鼻治喉痹;同麝香吹耳治聤耳有脓及耳聋。” ⑨《要药分剂》:“通经络,去寒湿。” ⑩《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药,对胃酸过多,胃溃疡有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恶白蔹、白及。” ②《蜀本草》:“恶附子。” ③《本草经疏》:“血病多热者勿用。”。【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浙贝母、甘草、瓦楞子,治胃痛,吐酸。

②配茜草炭、牡蛎、阿胶,治妇女血崩。 ③配芡实、金樱子、山茱萸,治肾虚遗精,腰酸耳鸣。 ④配茜草根、白术、黄芪,治月经过多。 ⑤配冰片,研末点眼,治目翳。

⑥配黄柏、青黛,治湿热火毒较甚之疮疡,湿疹。 ⑦配白及、贝母,治肺、胃出血。

⑧配白芷、血余炭,治赤白带下。 ⑨配昆布、海藻、海蛤粉,治瘿瘤结块。 ⑩配生地黄,治血淋。

⑾配制甘石、赤石脂、熟石膏,治下肢溃疡。 ⑿配皮、人中白、石灰,治外伤出血。 ⒀配麻黄、杏仁、甘草,治哮喘。

方选和验方 ①《世医得效方》:“治鼻血不止:乌贼鱼骨、槐花等份。半生半炒,为末吹鼻。

” ②《千金方》:“治妇人漏下不止:乌贼骨、当归各60g,鹿茸、阿胶各90g,蒲黄30g。上5味治下筛。

空心酒服6g,日三,夜再服。” ③《圣惠方》:“治妇人久赤白带下:乌贼骨30g(烧灰),白矾90g(烧汁尽),釜底墨60g。捣罗为末,用软饮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30丸。” ④白粉散(《小儿药证直诀》)治诸疳疮:海螵蛸0.9g,白及0.9g,轻粉0.3g。

为末。先用浆水洗,拭干贴。

⑤《圣惠方》:“治小儿脐疮出脓及血:海螵蛸,胭脂。为末,油调搽之。

” ⑥乌贼鱼骨丸(《圣济总录》)治妇人月经不断,脐腹冷痛,腰腿酸疼:乌贼骨(去甲炙)、鹿茸(酥炙)、诃子皮、当归、白芍药、山茱萸、黄芪、酸枣仁(炒)、地榆、川芎、覆盆子、玄参、茯苓(去黑皮)、熟地黄各45g,荜澄茄(炒)3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前米汤送下。 ⑦玉饼子(《医部全录·目门》)治翳膜:海螵蛸、蛤粉各1.5g,片脑0.15g,黄蜡1.5g。上为末,先熔蜡,持起,搅微冷,入末为丸,如青葙子大,常扁些每用1饼,临卧纳入眼中翳膜,经宿以水照之,其饼自出。

⑧《卫生易简方》:“治头上生疮:海螵蛸、白胶香各6g,轻粉1.5g。为末。

先以油润净乃搽末。” ⑨《澹寮方》:“治耳底出脓:海螵蛸1.5g,麝香0.4g。为末。

以绵杖缴净,吹入耳中。” ⑩《经验方》:“治疳眼:乌贼鱼骨、牡蛎等份。为末,糊丸如皂子大。

每服用猪子肝1具,药1丸,清米泔内煮,肝熟为度,和肝食。用煮肝泔水下三两服。” ⑾《山东中草药手册》:“治胃痛,吐酸:海螵蛸15g,贝母、甘草各6g,瓦楞子9g。共研细末。

每次服6g。” ⑿《素问》:“治血枯:四乌鲗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5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

” ⒀《医宗三法》:“治阴囊湿痒:乌贼骨、蒲黄,扑之。” ⒁浙江中医 1965;(11):“治下肢溃疡:海螵蛸180g,制甘石30g,赤石脂60g,熟石膏90g。研细末,瓶贮备用,如疮口局部肌肉乌紫者,取上药80%,加入肉桂粉20%。将药末撒于疮口以不见肉为度,每早、晚各换药1次,外贴适当软膏。

第2次换药时,创口不宜用水洗涤,用消毒棉球揩去陈药,或用油料将陈药涂湿后擦去。” ⒂《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脚癣:海螵蛸、人中白各等份。共研为细末,调麻油敷患处,日1次。” ⒃《动物药验方集成》:“治支气管炎:海螵蛸、地各100g,百部25g,白糖200g,共研末。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 ⒄《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粘膜脱垂,胃幽门痉挛:海螵蛸粉1500g,延胡索粉500g,枯矾粉2000g,炼蜜800g(制丸剂用1600g)制成胃药片,每片0.6g。每次5~7片,(或制成丸剂,每服6g,)均为每日3~4次,口服。” ⒅《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海螵蛸粉、白及粉各4.5g,氢氧化铝胶25ml(成人1次量)。混合搅拌后用冷开水送服,每日3~4次。

配合禁食(24小时左右),肠减压、抗菌消炎等措施。” ⒆《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脘作痛,痞满胀闷,不欲饮食,便秘者:海螵蛸15g,甘草15g,元胡9g,桃仁6g,蒲黄3g。共研细末,炼蜜成丸。

每丸3g,每次1丸,每日3次。” ⒇《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溃疡出血:海螵蛸15g,白及18g(或等份)。共研末,每次3g,每日4次,口服。” (21)《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支气管哮喘:海螵蛸、麻黄、杏仁、甘草各9g。水煎服。或乌贼骨500g,砂糖500g,成人每次15~24g,每日3次,口服(儿童减半)。” (22)《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肺结核咯血:海螵蛸、仙鹤草各9g,茜草6g。水煎服。

” (23)《经验方》:“治血淋:海螵蛸末3g。生地黄汁调服。” (24)河北中医 1990;(4):“治消化性溃疡:海螵蛸250g,白及250g,黄芪200g,元胡100g,香附100g,五灵脂100g。研细末,每次3~5g,每日4次。

以稀薄蜜或温开水调服。” (25)河北中医 1990;(4):“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海螵蛸、熟大黄、橘红、黄芩、白片、丁香、石菖蒲、甘草、丹参、蒲公英。水煎服。

” (26)新中医 1985;(8):“治胃及十二指肠炎症:海螵蛸15g,白芍、制香附各12g,草蔻、高良姜、甘草各3g。上药分别研细末,混匀,每包3g。同时每包加氢氧化铝胶10ml混匀,每次1包,每日4次,口服。

” (27)《中国民间小单方》:“治肾虚带下:海螵蛸30g,女贞子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太平圣惠方》:“治吐血及鼻衄不止:乌贼骨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清粥饮调下6g。” ②《仁斋直指方》:“治跌破出血:乌贼鱼骨末敷之。”。【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乌鲗骨,厥阴血分药也,其味咸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经闭、崩带、下痢、疳疾,厥阴本病也;寒热疟疾、聋、瘿、少腹痛、阴痛,厥阴经病也;目翳、流泪,厥阴窍病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按《素问》云:“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治之以四乌鲗骨一茹,……所以利肠中及肝伤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乌贼鱼骨,味咸,气微温无毒,入足厥阴、少阴经。厥阴为藏血之脏,女人以血为主,虚则漏下赤白,或经汁血闭,寒热癥瘕;少阴为藏精之脏,主隐曲之地,虚而有湿,则阴蚀肿痛,虚而寒客之则阴中寒肿;男子肾虚,则精竭无子,女子肝伤,则血枯无孕;咸温入肝肾,通血脉而祛寒湿,则诸证除,精血足,令人有子也。其主惊气入腹,腹痛环脐者,盖肝属木主惊,惊入肝胆,则营气不和,故腹痛环脐也.入肝胆,舒营气,故亦主之。

温而燥湿,故又主疮多脓汁也。”

上一篇:海螺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