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157页(881字)

中国特有的表示家族纵横关系的方式。行指排行,是一个人在家族中的长幼次序,表示同辈的横向关系。先秦时代,常在名或字中加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夷是兄,叔齐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排行老二。春秋鲁国贵族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其祖先就是三兄弟。唐代人经常以排行相称,如白居易被称做白二十二、元稹被称做元九等。这种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算的,不是现代这样的同父兄弟的排行。辈指辈分,即同一家族中的代次,表示家族各代的纵向关系,前代叫做长辈,同代叫做同辈,后代叫做晚辈。在传统社会中,辈分比排行更重要,晚辈须尊敬长辈,相见、言谈、宴饮等,都有尊卑的礼节须讲究。在民间的寿筵、婚宴等仪式活动中,多以辈分年齿来安排座次。辈分在称谓上也有反映,如与祖父同辈的须称“爷”,与父亲同辈的须称“叔”或“伯”等。唐代以后,辈分逐渐在人名中表示出来,即同家族、同辈兄弟的名字中用一个相同的字(此字可在中间,也可在最后),这个字通常叫做“辈字”,而某一辈则称做“某字辈”,如唐代有颜真卿、颜杲卿、颜春卿等,这三兄弟同属颜家的“卿字辈”。如果是单名,则通常用偏旁相同的字,如宋代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名字都带“车”旁。一些大家族通常规定出若干代的辈字,这样,同一家族即使历经数代,分居各地,从名字上也能分辨出辈分关系来。在全中国的千家万姓之中,从古到今,当然要数孔子后裔的行辈关系最完整清楚。孔氏从第五十一代孙起,始规定全国孔氏族人统一的辈字为:元、之、浣、思、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清朝时,原有孔氏辈字已经用完,乾隆皇帝特赐孔府三十字用做辈字,前十字实际上是回溯自五十六至六十五代的辈字,后二十字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九年(1920年),孔府又继拟了二十个辈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从孔子到现在,共有七十七代子孙,其纵横关系即所谓行辈基本未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