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183页(760字)

孟子提倡的理想政治。孔子以“仁”来表述一种人格境界,如“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是“仁”的具体体现。这是就个人的道德境界而言。君主如能推己及人,将仁德施于政治,就是所谓“仁政”。孔子曾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说,如果有王者受命而兴,必定要三十年(一世指三十年)后才能使仁道大行。这里面就包含了“仁政”的意思。但最早使用“仁政”这一概念来明确表达一种理想政治的人是孟子。孟子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而君主只要将此心推己及人,其政治行为和结果就是“仁政”。孟子有一段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根据孟子的设想,“仁政”的具体过程是“先富后教”,即“先制民之恒产”,给人民以田地房产,使其能安居乐业,然后设立学校,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主张恢复西周的“井田制”,以九百亩田为一单位,八家百姓各分一百亩为“私田”,又各以五亩建住宅(据朱熹说,其中两亩半在田,两亩半在邑),中间余下的八十亩即为“公田”,由八家百姓代耕。孟子认为,这就是“仁政”的基础:“五亩之宅,在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老人就可以穿丝绸;喂养彘,不失其时,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有肉吃;百亩之田,不违农时,数口之家就可以免于饥饿;然后建立学校,以孝悌之义来教育百姓,人人懂得尊老敬老,就不会有头发斑白的老人在路上劳累辛苦。”他曾向梁惠王建议:“陛下如果施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百姓勤于农耕,壮年者以空闲时间修其孝、悌、忠、信,在家以事父兄,在外以事长上,这样的人民足以抵抗秦楚的坚甲利兵。”后代儒家便将“仁政”的具体内容概括为崇教化、省刑罚、薄税敛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