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良能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467页(642字)

儒家哲学范畴。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谓“良知”,就是天赋的明辨是非、善恶的智慧;所谓“良能”,就是天赋为善的能力。例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就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良知良能,孟子又称之为“良心”。人有“良心”,就是人与禽兽的区别。有人说,孟子是理想主义者,他是将他理想中的人格许诺给人类,以激励人类的向善之心。后来,宋代理学家又将孟子的良知良能说成是“天理”,于是又有了“天理良心”或“天地良心”的说法,简称“天良”。关于“良知良能”、“天理良心”等,在“唯物”的现代社会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论题,但在“唯心”的传统社会中,却是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课题,所以曾经有许多第一流的思想家为此呕心沥血,甚至抛弃世俗的荣华富贵,去探讨这一在今人看来简直是毫无价值的人性问题。他们的努力的确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树立起了一种真诚的信仰,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良心”。许多中国人也许并不相信神仙或上帝,更不相信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但他们却信仰“天地良心”。“良心”或“天良”甚至成了中国人的口头语。随着儒教伦理的土崩瓦解,这些“唯心”主义的信仰自然遭到唾弃,现代中国人不信上帝,是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但“物”又不能成为信仰,于是就逐渐有了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感叹。现代新儒学实际上又开始回到传统人性论的基础上,力图重新建立中国人甚至人类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