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47页(456字)

保安族工艺品。远在清同治年间,保安人从青海同仁县迁往大河家,途中留居青海循化地区时,就向塔撒坡修制土枪的工匠学到了打刀技术,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当时制作保安刀是为防身用的,式样简单,全凭一锤一锉的手工工艺。早期的保安刀,只有没有刀鞘的木头把子的“波日季”和“黑膛”两种。落居大河家后,保安族刀匠们不断积累经验,在保安刀的设计、锻打、淬火、镶嵌、砸铆等方面有了新发展。后来,又在刀的尺寸、样式、刃口、纹络上精心琢磨,并在刀鞘孔里插一根小巧玲珑的紫铜镊子,制造出工艺复杂精巧的“什样锦”等多种腰刀。建国后,古老的保安刀也获得了新生。1957年,人民政府把分散的制刀工匠组织起来,建立了刀具厂,购置了机器,开始了保安刀的成批生产。据1981年统计,保安族从事腰刀生产的有320多户,其中三级以上的工匠有210多人,当年生产腰刀124600多把,收入228000多元,有30多个品种,10个规格,在广交会上被列为出口民族产品。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还进行了展销。

上一篇:保安宴席曲 下一篇:保安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