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316页(1539字)

【介绍】:

北朝北周及隋朝时期的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维吾尔族音乐家。据《周书》记载,北周天和三年(568),武帝宇文邕迎聘突厥木杆可汗之女阿史那氏为皇后,突厥可汗还同时选派了龟兹乐队东遣作为陪嫁。《旧唐书·音乐志》中也记载说:“周武帝聘虏女为后,西域诸国来媵。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音乐家苏祇婆便是在这次西域乐舞大规模东传中,“从突厥皇后入国”的。苏祇婆擅长弹奏龟兹琵琶,也深谙龟兹乐律,他是第一个把龟兹乐律“五旦七声”理论传入中原的音乐家,对中原音乐变革起了重大作用。《隋书·音乐志》中记载:苏祇婆“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一曰婆陀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识,华言长声,即商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华言斛声,即变宫声也。译(指大臣郑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就此七声,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这一段话记述了苏祇婆在南北朝时期,就把龟兹乐律“五旦七声”理论传输到内地了。后来正是依靠这个理论体系,演变出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的。隋唐音乐理论家兼演奏家万常宝主要是依据这套理论重新阐述了已经失传的我国古代音乐旋宫律,而且又以他自己创造的“水尺”为律尺,制定八十四调,并且还按照新制定的音乐律制改造了许多乐器。在借用龟兹乐律“五旦七声”学说恢复汉民族传统的音乐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公元581年,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崩离析的混乱局面。杨坚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杨坚做皇帝的第二年,为了避免“礼乐不兴,国家将亡”的遭遇,就命令几个大臣负责整顿国家乐队,创作歌颂皇恩帝德的新乐曲。可是,当时的乐器很不齐全,传统的乐器又失传了好多,保存下来的一些曲子里也有着鲜明的外民族的影响,真正懂得的人,又一时找不到。因此,有个大臣就提议说,应该按照南北朝时候梁国的音乐进行加工整理。隋文帝说,梁国音乐是亡国之音,不值得学习,新朝要创作出新乐曲。当时的社会风尚,很崇拜周乐,于是隋文帝就叫大臣找来一个懂得周乐的乐工,按照隋文帝的要求,改换声律,创造新音乐。结果,改个乱七八糟,都没法用。不久,又有一位大臣上了一本奏章,请隋文帝下诏,命令几个主管礼乐的大臣一块研究,共同制作新乐曲。可是,这几个大臣各持己见,搞了好几年,又是什么也没搞出来。惹得隋文帝大发雷霆,申斥大臣们说:我做皇帝已经六七年了,难道还能让乐队老唱那些歌颂旧朝的歌曲吗?说完他就要处分那几个负责制作乐曲的大臣。正在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出来讲情,他说:陛下息怒,从前周武王伐纣灭了殷朝,直到周公保成王的时候,才把礼乐制成,看来要办好这件事,求快是不行的。隋文帝听了态度缓和下来,他又下诏招聘天下通晓音乐的人才。大臣郑译是个音乐理论家。他借着这个机会向隋文帝说,我翻了许多从前的音乐书籍,都有七声的说法,可是这七声之中有三声,现在的人们分辨不清了,后来我遇到一个龟兹人叫苏祇婆,他弹琵琶很高明,他用的七个音调和我们古书中记载的七声相比较,恰好完全符合。我又经过一番苦心钻研,写了一部有关音乐理论的乐书,我主张我们应该用七声来写作新乐曲,制造新乐器。隋文帝听了很高兴,就把郑译的书公布出来,让大臣们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七声学说比当时的五声更加完满,都同意参照龟兹乐律来重新整理汉族音乐。这件事足以说明了苏祇婆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

上一篇:苏禄国王访华 下一篇:苏四十三
分享到: